辛亥革命中的黄兴和孙中山

时间:2011-12-27 23:14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黄兴与孙中山齐名,世称孙黄;

  没有他,孙中山同盟会总理职位不保;因为他,孙中山“十次革命”得以进行;

  他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他隐忍着孙中山的专制跋扈,矢口不谈与孙中山的意见分歧;

  章太炎给他题写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壹

  创立华兴会,策动长沙起义

  庚子(1900年)以后,清政府建立新式教育和奖励留学。1902年春,黄兴被湖北当局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1903年夏天,黄兴从日本回湘后,一面在明德、修业等学校任教,一面联络同志,鼓吹革命。

  1903年11月4日是黄兴三十初度,他邀集革命志士刘揆一、周震鳞、宋教仁、章士钊等十多人召开秘密会议,发起成立华兴会,并被举为会长。这是继兴中会后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

  与孙中山组建的兴中会主要成员是华侨、活动场所主要在海外不同,华兴会主要成员是新型的知识分子,活动范围以两湖为主,扩及安徽、四川、江西、江苏和上海。

  华兴会不仅有明确的反清革命宗旨,而且一开始就把武装斗争提到议事日程,提出了“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策略,为此专门建立了黄汉会与同仇会,分别运动军队、联络会党。

  华兴会拟定甲辰(1904年)10月西太后70生辰全省官员在皇殿行礼时,预埋炸药于其下,以炸毙之,并乘机举行起义。为筹集起义经费,黄兴卖掉了祖传业田,毁家纾难。

  由于消息泄露,清政府大捕革命党人,黄兴及华兴会主要骨干宋教仁、刘揆一等均被迫流亡日本。长沙起义虽然失败,但成为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


  贰

  与孙中山联手创立同盟会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从欧洲回到日本,经宫琦寅藏、杨度、程家柽等人介绍,结识了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湘籍革命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迅速组成了中国同盟会。

  7月7日,孙中山在返日途中写信给新加坡革命党人陈楚楠,说他去日本是为了“查探东方机局,以定方针。方针一定,再来南地以招集同志,合成大团,以图早日发动。”有论者因此说孙中山这次是为了组织一个大的革命团体,并说程家柽等百余人前往迎接。

  事实上,孙中山到达横滨当天,宋教仁和程家柽在东京宫琦家中饮酒,直到晚上6点多钟告辞时,都没得到孙中山“船抵横滨”的消息。日本警视厅的档案中记载,孙中山那天在横滨上岸后,只身住进一家旅馆中,并未有人欢迎。

  数日后,孙中山才得以结识宫琦所说的“非常的人物”黄兴,开始了同盟会的筹备活动。此时离7月30日召开同盟会筹备会,只有四五天时间,而距同盟会正式成立,也不到一个月。

  既没有明确的组党计划,对留日学生的状况又不太了解的孙中山,结识黄兴之后,如此迅速地组成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党,的确是个奇迹。筹备过程中,孙中山主张取名为中国革命党,黄兴认为此名一出,党员行动不便,经讨论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的组建过程中,黄兴几乎在每个重要环节都起了关键作用。


  叁

  质问焦达峰“何故立异”?

  同盟会主要成员是受反清革命思潮影响的留日学生,盟誓之后就是同盟会会员了。会员可不与组织保持联系,不受任何纪律约束,可以随意参加其他组织,进退出入,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

  其领导成员和骨干分子,反清排满的革命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在如何进行革命、革命地点如何选择、革命经费如何筹集、经费如何使用等问题上却矛盾重重。要维持这样一个松散的团体极不容易。

  1907年,刘公、孙武、焦达峰、邓文翚、张百祥等百余人,不满意同盟会在南部边陲组织起义的方略,在东京另组共进会,拟联合内地会党,策动长江流域起义。

  共进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人权”为宗旨,采取会党组织形式,订立山、水、堂、香暗号,并于各省设分会,分会负责人即为起义后之都督,所定旗帜为九角十八星旗。黄兴不赞成他们的分裂做法,质问焦达峰“何故立异”?

  1910年初著名革命党人章太炎、陶成章等在东京重组光复会总部,黄兴也表示反对。


  肆

  孙中山的专制跋扈

  作为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也有专制跋扈的时候。在光复会独树一帜的当月,孙中山在旧金山建立同盟会分会,就舍弃了同盟会的名称,改为中华革命党,同盟会的十六字誓词也改为“同心协力,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 

  不久,孙中山回到东京,谭仁凤要求孙中山改良党务,宋教仁也为此事前去拜访孙中山。出乎意料的是,孙中山却告诉宋教仁说:“同盟会已取消矣,有力者尽可独树一帜。”宋教仁问孙中山何以有如此说法?孙中山回答说:“党员攻击总理,无总理安有同盟会?经费由我筹集,党员无过问之权,何得执以抨击?”

  谭人凤是年纪最长又十分耿直的同盟会员,当场批驳孙中山说:“同盟会由全国志士结合组织,何得一人言取消?款项即系直接运动,然用公家名义筹来,有所开销,应使全体与知,何云不得过问。”

  面对质疑,孙中山无话可说,表示日后再议。由于同盟会内部各种矛盾的积聚,从1907年到1909年,革命党人内部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倒孙风潮”。


  伍

  第一次“倒孙风潮”

  第一次因经费分配问题引发。1907年2月日本政府劝令孙中山离境,馈赠日元5000元,股票商铃木也赠款1万日元,孙中山用1000元举行告别宴会,只留给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社2000元,其余悉数带走。

  章太炎时任《民报》主编,认为总理不该只给这样少的钱,而自己带走巨款。他指责孙中山私用革命同情者的款捐,是“出卖民报”。几个月后,孙中山策划的广东潮、惠起义均告失败,章太炎又得知孙中山托人从日本购买的军械都是一些破旧的东西,因而要求同盟会代理庶务刘揆一召开特别会议,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章太炎的要求得到了东京许多同盟会骨干的支持。

  刘揆一拒绝召开特别会议,他写信给陪同孙中山的胡汉民,建议他劝孙中山向本部引咎道歉,遭到孙中山的拒绝。刘揆一又将情况辗转告诉在外策划起义的黄兴。

  黄兴得到消息,即日复函称:“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孙总理德高望重,诸君如求革命得以成功,乞勿误会而倾心拥护,且免陷兴于不义,会众遂欣然安之。”第一次倒孙风潮得以平息。

 

  陆

  二次倒孙风潮与旗式之争

  1909年初,曾经担任《民报》主编的陶成章到新加坡向孙中山索要3000元《民报》印刷费,未有结果;请孙中山介绍他去筹款,也未答应。陶成章顿生恶感,联络南洋的同盟会员李燮和等八人,起草了一份《公启》,提出“孙文罪状十四条,善后办法五条”,要求改组同盟会,撤销孙中山的总理职务。

  陶成章带着这份《公启》到东京,要求同盟会本部开会讨论。黄兴出面拒绝召开同盟会本部会议,拒绝散发《公启》。并与谭仁凤、刘揆一联名写信给孙中山,指出陶成章等人的错误,同时又“将公函详细解释,以促南洋诸人之反省。”化解了这场激烈的“倒孙风潮”。  黄兴对孙中山也是有看法的,1907年初,他们因讨论国旗的图式发生激烈的争论。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又与日本的太阳旗相近,而倾向于象征社会主义的井字旗。孙中山指责用井字旗有复古倾向,声言“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

  孙中山听不进不同意见,黄兴十分不快,“欲退会断绝关系”。宋教仁日记认为旗式之争不过是一个小问题,只是触发点,其根源在于孙中山“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做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后来黄兴冷静下来,写信给胡汉民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余今为党为大局,已勉从先生意耳。” 两次倒孙风潮,同盟会的领导骨干都拥护黄兴作总理,而黄兴自己却始终在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


  柒

  亲自指挥反清武装起义

  起义、鼓吹、暗杀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武装起义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孙中山说自己发动“十次革命”,亲临战地的只有镇南关一次,而大多数都是黄兴亲自指挥的。

  1912年出版的《东方杂志》,有一篇《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以当时人的观点记述了十年之中发生的革命运动计有16次,其中至少九次是黄兴参与策划和领导的。特别是在钦廉上思,黄兴率200人抗击大部清军,且历时40余日。

  1924年2月,孙中山对驻穗湘军发表演说称赞道:“湖南老革命党,最著名的有黄克强。他有一次自安南入钦廉起义,当时到钦廉来抵抗革命党的清兵,有两万多人。黄克强带的革命军不过两百人,所有的武器不过两百支枪,用那样少的人,和那样多的清兵,打两个多月仗,到后来弹尽而援不至,还可安全退出。照这一次战事说,革命军就是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这样的战斗是非常的战斗,不可以常理论。”

  “革命运动之最剧烈者”广州黄花岗起义,是黄兴参与筹备并亲自指挥的,“攻督署”的壮举也是他亲自带领革命党人做的,他被打断了一根手指。武昌起义后,黄兴受命为革命军总司令,率领民军与全副武装的北洋军血战经月。十年后,陈独秀还赞扬黄兴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军人”。

  汉口、汉阳曾经相继失守,鄂军将领也对他多有微词。但同是湖北的革命党人居正对此却有比较客观、深刻的评价:“克强之功,不在守汉阳之孤城,而在其大无畏之精神。以未经教练之乌合残卒,含辛茹苦,抵抗冯国璋北洋熟练之雄师,因此稳定起义之武昌,促各省革命党之崛起。”


  捌

  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汉阳失守之后,1911年12月1日黄兴到达上海,12月2日南京光复,定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15日,各省代表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规定在临时大总统未选定以前,以大元帅暂行其职务。并选定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副之。

  两天后,黄兴电辞大元帅之职,并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各省代表会议随即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议决黎大元帅暂住武昌,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

  12月22日各省代表会议议决并函请黄兴速到南京组织临时政府,黄兴也接受了这一重任。过去,不少论著都说黄兴拒绝接受副元帅的职位,从而使临时政府的筹建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孙中山的归国才得以打破这个僵局。实际情况是,当黄兴受命准备赴南京组建临时政府时,得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的消息。他对李城说:

  顷接孙中山先生来电,他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孙先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待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

  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鉴。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玖

  革命党在民国掌权最久的人

  12月25日孙中山在胡汉民等人陪同下达到上海,组织临时政府一事也被提上了同盟会的议事日程。胡汉民的自述说,“选举及组织政府问题,当然由党而决,遂开最高干部会议于孙中山寓所。”

  黄兴、宋教仁、汪精卫、胡汉民、陈其美、张静江、马君武、居正等同盟会主要人员讨论决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因此,12月27日的《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出现了如下记载:“王正廷报告,前数日黄克强君已允来宁组织政府,迨孙中山先生抵沪后,黄君又变更主张,请速由代表会选举临时大总统。”

  各省代表会议接受了黄兴的主张,于12月29日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之所以变更主张,是他从革命大局出发“服从党议”的结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而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继任之后,黄兴还在南京留守任上直到1912年6月中旬,是革命党人在民国掌权最久的一个。


  拾

  坚决反对宣誓服从孙中山个人

  1916年10月31日黄兴逝世,远在日本九州医治喉癌的蔡锷写挽联称:“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1988年底长沙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前夕,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报了一个论文题目,叫做《黄兴与朱德》,并写信称“(克强先生)的宽厚的品德,生前与死后都为人敬仰,自民国以来的军人中,只有朱老总可以与之媲美。”

  黄兴从1905年开始到1916年去世,十余年间极力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他与孙中山也发生过三次严重的矛盾。第一次国旗图式之争后,他在领导各次起义时仍用青天白日旗。

  第二次是关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孙中山责备黄兴,说他在宋教仁遇刺后首倡“法律解决”,贻误戎机。实际上,二次革命与民国初年厌乱而思治的民心不符,与贻误戎机无大关系。但黄兴致书孙中山说:“南京事败,弟负责任。万恶所归,亦所甘受。先生之责,固所宜然。”黄兴对此作了深刻检讨,也婉转希望孙中山有所自省。

  第三次是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时,黄兴坚决反对宣誓服从孙中山个人和盖手指模的规定,他坚持不参加中华革命党,不另立门户,并为此避走美国,给孙中山留下放手实施自己主张的空间。孙中山和陈其美都有诿过于他,但他从不反击,并矢口不谈他与孙中山的意见分歧。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现实中的特工更厉害
  • 现实中的特工更厉害
  • 辛亥革命儒侠刘思复
  • 胡适人生中的尴尬事
  • 大人物,他们这样过年
  • 历史中的“天下无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