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缘何未葬孝庄

时间:2011-12-27 16:18来源:读友报 作者:轶名 点击: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是史家文人久用不衰的素材。他擒鳌拜,撤三藩,统一台湾,北抗俄帝国之入侵,西平噶尔丹之叛乱,又在当政的六十一年里,疏河道,通漕河,轻赋,恤商,鼓励垦荒,扶官场正气,惩治贪官,改革吏治……这些都基于他的唯是是从、躬行实践的开明思想,而奠定他的这些治国思想基础的重要人物,便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康熙一生极为敬重孝庄祖母,但有一事却令人大惑不解,就是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但康熙一直没有下葬他的祖母,且未建陵,这实在有违中华民族的习俗,孝庄太皇太后直至雍正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方才下葬,此中道理何在?

  原来,孝庄太皇太后是太宗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她另有一姐是“关睢宫宸妃”,在皇太极正式建元后,即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便以诞生太子为例,举行大赦。可皇八子旋即夭殇,半年后,崇德三年正月,孝庄生皇九子,便是顺治皇帝福临。

  皇太极崩而福临能即位,确实是孝庄的功绩。在一段时间内,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大权在握,且又首先入关,“一片石”大败李自成而占领北京,他可以称帝但没有称帝,后辈子侄中豪格亦想称帝,被多尔衮诛杀。究其原因,是有孝庄在其中周旋。

  多尔衮与太宗有多重关系,一方面是兄弟,但有杀母之仇,一方面太宗对他又有养育之恩,恩怨纠结,以致许多事情不可思议,孝庄在此时的作用便极为重要。由于孝庄的插手,六岁的儿子福临顺利地当了皇帝,形成了清朝父位子承的皇位继承制度,而孝庄却为皇太极福临父子背上了“太后下嫁”的丑名。“太后下嫁”其实是子虚乌有之事,但康熙虽贵为皇上,却无法破此谣言,终不能堵好事者之口。

  康熙得以为帝,亦是孝庄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一再申明利害,方使顺治皇帝吸取自身的教训而定下了将已出过痘的玄烨立为继位者。康熙八岁登基,而辅政大臣多自以为是,于是太皇太后便成了小皇帝的最大支持者。

  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使康熙明白了自己的权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孝庄在康熙四年对汤若望凌迟处死的开释,及对中国使用西洋历法的支持,都开启了康熙一生喜研科学唯是是从的文化政策,终于使康熙从一个八岁丧父九岁丧母的儿童,成长为圣明君主。

  可以说孝庄一生为清初三位皇帝服务,尽心尽责,披肝沥胆,用尽了聪明才智。所以,康熙孝顺祖母之举,不独自有帝皇以来所未有,即平常百姓家亦为罕见。孝庄崩后,他必欲于宫中独行三年,到了二十八年岁末已将近两年,三年之丧以二十七个月计,也将届满,而赵执信、洪升竟因“非时演剧”被予斥逐,这个处分过于苛刻,与康熙的个性不符,给人的感觉,康熙除了纯孝之外,还对祖母怀有一份非常浓重的歉疚,而渴思有所弥补。

  其实这歉疚就是康熙不可告人的隐痛,即孝庄太皇太后不独无负于太宗,且当为太宗感激于泉下,恪于世俗礼法,却又不能与太宗同穴。孝庄太皇太后所负的不白之冤,康熙知其故而不能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权力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贵贱,独独对祖母的奇冤无法昭雪,康熙的隐痛百倍于常人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康熙将慈宁宫之东新建的五间宫殿拆运到孝陵近地修建暂安奉殿,就是因为这几间宫殿是太皇太后在世时所喜欢的。可就是把故宫全部拆去,也无法抚平康熙的隐痛,这便是康熙一生未能下葬祖母的原因。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康熙驾崩后皇十四子胤禵手握重兵为何不兵变夺位?
  • 史上最大强拆行动康熙3天打造无人区
  • 丘吉尔缘何忍痛牺牲考文垂
  • 岳飞是成功狼爹 康熙是失败鹰爸
  • 大清相国陈廷敬去世 康熙亲笔写下挽诗
  • 毛泽东缘何要编《不怕鬼的故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