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平壤最高建筑柳京饭店。本报记者 刘宇/摄
一对新人在婚礼当天,特地来到平壤的朝鲜革命博物馆。本报记者 刘宇/摄
穿梭于晨曦的朝鲜上班族。本报记者 刘宇/摄
朝鲜影像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刘宇 发自平壤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北京坐飞机到平壤不过一个小时,但仿佛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街头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巨幅领袖画像,让人想起30年前的中国。
眼前的一切让我陌生又亲切。记忆中关于朝鲜的碎片和眼前的现实相互印证,逐渐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平壤天蓝路宽,非常洁净。街道两旁的住宅楼大多是灰色的,但家家户户阳台上摆放的鲜花,使色彩不那么单调。
最好的房子一定是那些体量巨大的公共建筑:朝鲜革命博物馆、人民大学习堂、主体思想塔……还有从平壤的各个角度都可仰视的柳京饭店。这个从1982年就开始建设的105层的倒金字塔形建筑,高330米,在1992年完成结构工程后就停工了。据说从2008年开始重新施工,现在能看到已经铺装上了部分玻璃幕墙。每当经过它,陪同的朝鲜导游都会说“正在建设中”。
在主要路口指挥交通的多是漂亮的女交警。她们更是城市的一道风景。
朝鲜几乎没有私人轿车,所以街上机动车不多。忍受过北京无时不堵的交通,在平壤的畅通无阻成了难得的享受。街上看不到美国车和韩国车,新一点的车大部分是中国造的,中华、吉利、比亚迪等,而在中国已难得一见的202吉普,在平壤也随处可见……
奇怪的是,街上的自行车也不算多,女人骑车更是少见。
在上下班时间,看得出公共汽车相当拥挤,但不管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有多少,一定都在有序排队。而更多的人则在便道上快步行走。
行程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为纪念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在十万人参演的大型团体操《阿里郎》中,专门加了一节中朝友好的内容。在大巴上,朝鲜导游唱起《阿里郎》《中朝友谊之歌》《金日成将军之歌》……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原来那些熟悉的旋律一直留在心里,不曾忘记。
而触动我的,还有在平壤朝鲜革命博物馆前遇到的一对新人。欢笑洋溢在新人和他们亲朋的脸上——幸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