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老师拉着你走。”“真棒,再跟我念一遍!”……清晨,在鸿梦残疾人服务中心,几十个孩子在康复治疗师耐心引导下,有的拉伸四肢、练习行走,有的复诵词语、句子。
“我们相信,只要科学训练,这些孩子就有机会回归社会大家庭。”鸿梦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孟采平说。
鸿梦残疾人服务中心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4年来,先后有200多名患有脑瘫、孤独症、智力障碍的孩子在此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治疗。很多孩子在这里第一次喊出了“爸爸”“妈妈”,第一次在这里站起来行走。
“异地求医花销很大,一些家长只能带孩子去我当时工作的美容院做推拿。”孟采平回忆。
2018年,我国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康复工作的经费和制度保障。在永登县残联的帮助下,孟采平建起县域内唯一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最初只有2张用于康复训练的PT床,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PT、言语、个训等多个科室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了。”
涛涛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练习行走。(受访者供图)
13岁的涛涛正在老师的牵引下缓缓行走,看到记者一行,这个白净清秀的男孩害羞地笑了,一字一顿地说:“叔叔阿姨好!”4年前,他还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靠母亲全天照料。
“娃8个月时确诊脑瘫,在省城治疗4年,几乎把家底掏空了。”话刚起头,这位母亲的眼泪滴落下来,“如果没有‘鸿梦’,娃一辈子就要耗在轮椅上了。”
“一开始,涛涛全身肌力低下、四肢关节活动受限,我们用按压、揉搓刺激他的肌肉,反复叫着‘涛涛’‘涛涛’,引导他做动作。慢慢地,孩子胳膊、双腿都灵活起来了。”康复治疗师何静静介绍说。
一声声呼唤,一次次施治,传递永不放弃的信念。一年零七个月后,涛涛在大家的搀扶下迈出人生第一步。如今,他已经能单独行走,听懂简单指令。
涛涛母亲说,政府每年补助1.6万元的康复训练费,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起来,感到生活有了寄托。“现在我经常拉着娃逛公园,等他学会照顾自己,我也就放心了。”
鸿梦残疾人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师为孩子做认知配对训练。(受访者供图)
“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孟采平说,在治疗过程中,孩子们的抓挠、撕咬让每个康复师身上都落下了疤痕和印记,但他们仍然选择坚持。
记者了解,2018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以来,许多家庭因此获益。在甘肃,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从30多家增加到205家,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4300多万元,2024年预计达到6300万元。部分市州将6至17岁残疾儿童纳入康复救助体系,采取公办联营、公办民营等多元发展模式。
目前,鸿梦残疾人服务中心已帮助20多名孩子回归幼儿园,30多名回归普校,10多名孩子在成年后从事餐厅服务工作。越来越多“折翼”孩子重振翅膀!(新华社记者王紫轩、胡伟杰)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