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黄河岸边探访丝路遗迹——炳灵寺石窟

时间:2023-10-19 23:4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金秋时节,记者坐着快艇从刘家峡水库出发,前去探访黄河岸边的艺术宝库——甘肃炳灵寺石窟。滔滔黄河蜿蜒流淌,丹霞石林壁立千仞,动静之间一尊大佛缓缓露出额头,揭开了炳灵寺石窟的神秘面纱。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在这里交汇,造就了璀璨的多元文化艺术瑰宝。
 
  公元420年,迁都枹罕(今临夏一带)的西秦皇帝乞伏炽磐改国号为“建弘”,受其崇佛思想影响,炳灵寺迎来第一个开窟造像高潮,后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历代持续营建修缮,规模日盛。据统计,现存窟龛216个、石雕及泥塑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
 
 
  9月21日,游客乘坐快艇前往炳灵寺石窟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如今前往炳灵寺石窟,走水路是最佳选择。坐着快艇乘风破浪,“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等奇妙水文地貌跃然眼前,50分钟的行程惊喜连连。
 
  跨过山门,迈入石林山谷,不一会儿便与壁画和雕塑“撞个满怀”。
 
  不同于参观其他石窟时的攀爬或等待,炳灵寺石窟的抵达性很好,大部分开放洞窟错落分布在地面栈道跟前的崖壁上,有的平视就能看见里面精美泥塑彩绘。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第11窟唐代造像和壁画。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第11窟开凿于唐代,是一座马蹄形穹窿顶窟,里面有一主尊石雕造像,身后,两棵树干高大形似南方椰子树的壁画生动可爱,顶部莲花藻井和飞天彩绘十分精美。”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讲解员杨彩霞介绍,唐代是炳灵寺石窟造像的高峰期,现存三分之二的窟龛雕凿于这一时期。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第82窟北周石雕造像。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继续前行,一尊尊佛、菩萨、弟子、天王的造像组合,栩栩如生地陈列在摩崖佛龛上。从含情脉脉的北魏秀骨清像到端庄敦厚的北周造像,再到绚丽多彩的隋唐之美,千百年来,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持续释放温暖能量,抚慰人心。
 
  不觉间,最初那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大佛已显露真身。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曹学文介绍,据考证,第171龛这尊大佛高27米,雕凿于唐开元19年,其上半身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整体气势恢宏,与敦煌莫高窟大佛等丝绸之路大佛遗存一道彰显了大唐盛世与丝路华光。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第171龛唐代石胎泥塑大佛。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这是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也是世界第9大佛……”站在大佛跟前,导游黄怀信用英语向两名外国游客讲解。他告诉记者,炳灵寺石窟更能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其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吸引众多国外游客前来探访。
 
  抬头仰望,大佛头顶的深邃洞窟引人遐想。沿着曲折狭窄的悬梯攀爬40余米,终于登临第169窟。硕大洞窟里面,彩绘壁画和石雕造像密布,一块墨迹斑驳的题记被玻璃罩保护起来。
 
  “这便是让炳灵寺石窟声名远扬的‘建弘题记’。”曹学文说,它是迄今我国石窟寺中发现的最早的纪年题记,为炳灵寺石窟至少开凿于西秦时期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全国各大石窟早期造像与壁画分期断代提供了新的标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游客莎莎,几乎看遍了国内各大石窟。“炳灵寺石窟是解惑之地,走进这里可以更系统和清晰地了解我国石窟发展历史脉络和演变过程。”她说。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西秦壁画。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波纹发髻、高鼻深目……凝望第169窟中的佛像、壁画,来自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风格浓郁。杨彩霞说,1600多年前,西秦工匠用高超的手艺,刻画出佛教沿着丝路东传进入内地时的最初样貌。
 
  丝绸之路造就了炳灵寺前800年的辉煌,唐蕃古道则续写了后800年的篇章。
 
  第148龛《灵岩寺记》碑文记载了文成公主进藏21年后,唐玄宗派遣御史大夫崔琳出使吐蕃的事迹。因此,除了反映出早期佛教艺术和盛唐风采外,炳灵寺石窟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见证汉藏文化交流融合。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第3窟明代壁画。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依托特殊地理位置,千百年来,炳灵寺融会贯通东西方和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群星闪耀”的多元艺术格局。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余晖,目睹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国化成果“秀骨清像”,还能领略隋唐艺术成熟之美,饱览汉藏文化精品。
 
 
  这是9月20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周围黄河及石林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走出山谷,绯红晚霞晕染下黄河石林明艳动人。流年似水,这座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化艺术宝库,吸引一代代人踏上寻访之旅,一如此刻,一如往昔。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