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构建人才“小绿洲”调查

时间:2019-06-19 09:1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社兰州6月18日电题:兰州大学构建人才“小绿洲”调查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张文静
 
  今年6月,33岁的董世辉正在兰州大学的全力支持下,进行天然产物的酶学催化机制研究。而去年6月,他还在国外一所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对他而言,回到西部,加入兰大,是他近年来最明智的选择。
 
  图片均由兰州大学提供
 
  2016年,兰大树立起“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从政策支持、条件改善等方面持续改革,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董世辉”在这里筑巢安家。
 
  查找原因源头改革用好人才
 
  20世纪90年代,兰大骨干人才纷纷“东南飞”。经过学校多年努力,人才流失现象得到缓解。但几年前,人才流失现象又有所抬头。2016年,学校从政策支持、条件改善和物质保障等方面改革,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兰州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杜生一介绍,学校下放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权力,释放学院活力;尊重教师的有效劳动,鼓励在技术推广、政策咨询等方面做贡献,并将这些贡献纳入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和聘期考核,确保“劳有所获”。
 
  作为扶贫专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陈兴鹏在精准扶贫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学校认可。
 
  杜生一说:“精准扶贫的工作,有时难以量化,但学校将他的工作量作为年终考核的成果以及评优评奖的依据,并从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奖励。”
 
  学校还打破现有人才资历年限壁垒,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鼓励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2018年,学校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的势头,通过大力开展引进人才的工作,进来的人才多于出去的。
 
  积极谋划不拘一格招揽人才
 
  在稳定人才的同时,兰大也重视搭建事业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学院实行引进一个人才奖励一个高级职称指标的措施。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贺金生去年加入兰大,任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贺金生说:“实验室有多个野外台站,这是获取一手数据、做出一流成果的保障。在这里做研究接地气。”
 
  董世辉和爱人罗尚文此前在国外高校从事化学生物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去年回国后,他们在众多“橄榄枝”中选择了兰大化学化工学院,看重的正是学院“一门六院士”的科研环境和踏实的学风。
 
  2018年,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专门带团赴海外延揽人才。在海外一家实验室工作多年的刘志毅在参加座谈会后与袁占亭进行了交流,认真思考并实地考察后,他决定“依托兰大,着眼事业”。
 
  刘志毅过往的经历中没有任何西部的影子,却成为2018年兰大海外招聘全职来校工作第一人。他说,国外生活平稳,但事业发展空间有限,他希望走出更有意义的人生轨迹。
 
  数据显示,去年,兰大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主动作为构建人才“小绿洲”
 
  经过多番努力,兰大在引人方面实现了从伊始的“来者不拒”到现在“优中选优”的局面。
 
  一方面,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倡议,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太极计划和泛第三极研究等国家行动,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计划在中亚开展相关研究,逐步打造“一带一路”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使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科研红利。他说:“有了平台,大家就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
 
  另一方面,用热情的服务打消人才工作的后顾之忧。兰大为引进人才提供周转公寓,并依托附属医院的优势,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附属学校,改善职工子女就学环境,用暖人心的工作加强人才归属感。(完)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