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3日电题:党政联合“建厨掌勺”干部群众“补钙壮骨”——甘肃定西筑牢人才之基推动脱贫攻坚观察
新华社记者朱国圣、张文静、任延昕
脱贫攻坚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干部能力强不强、素质够不够,群众技能好不好、产业旺不旺,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对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主战场尤其如此。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的夏日美如画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曹应森摄)
甘肃省定西市近年提出并采取党政“建厨”、基地“掌勺”、学员“点菜”和部门“买单”四大举措,推动菜单化培训机制,使干部群众有了致富的“实践课堂”和“田间课堂”,促进了干部群众“补钙壮骨”,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由虚到实培训不再“形式主义”
定西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大量吃透政策、素质过硬的基层干部和懂技术的致富带头人,但资源匮乏等先天不足使这里成了人才洼地。
基层缺人才,培训却跟不上。此前,囿于培训机构单一、经费不足、师资有限等原因,培训形式随意,效果不佳,导致干部群众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认为培训“不务实、搞噱头、走过场”。
定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海文说:“以往,市直各相关单位的培训内容和效果都是各单位说了算,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定西市近年依托党委、政府搭建培训平台,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才和产业基地等资源,建立统一的干部培训基地和规范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同时,定西市委组织部要求市直各相关单位提前申报审批办班计划,由市委组织部等统筹安排培训内容,并建立严格考核机制。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科介绍,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农科院承担起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任务,已累计培训1.1万人次。“现在的培训更集中高效,我们不再凭一己之力下基层送技术。”
由被动变主动农民培训热情高涨
培训“所学非需”曾是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对此,定西市探索学员“点菜”、基地“掌勺”的创新做法,提高培训针对性。
“脱贫攻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定西市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罗建国介绍,他们将7大类23种培训内容印制在宣传挂历上,分发到户,农户根据需求“点菜”上课。“农户掌握了主动权,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训效果大幅提高。”
在此基础上,培训基地遴选不同专业领域专兼职教员和技术专家,提供精准培训,避免了以前因课程设置与学员需求不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两年前,安定区巉口镇松川村村民王永福因家中变故结束外出务工,返乡后觉得“农村没钱可挣,人很消极”。村干部带着“菜单”上门,鼓励他“点菜”下单。这两年,他先后参加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班和养殖技术培训班,打开了创业增收的大门,迎来了新生活。
现在,他养了30多只基础母羊,去年收入超过3万元,今年计划增加到50只。“培训帮我找对路子。跟着养殖大户和农业专家学习,搞养殖更踏实了。”王永福说,“大家觉得培训实用,抢着报。”
定西市豆豆珠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文胜,这几年一直担任手工编织培训班的兼职老师。除了上课,她还帮学员对接作品销路,带动了30多名学员去自己创办的扶贫车间就业。
从人才洼地到“扶贫铁军”夯实扶贫基础
通过精准培训,定西市打造出了一支“扶贫铁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人才基础。
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既作为专家授课,也当过学员参加培训。他认为,集中培训和充电学习能够帮助基层干部理清扶贫思路。“其他扶贫经验可以学,但在产业选择上要避免照搬照抄和‘奇思妙想’。基层干部眼界日益拓宽,越来越多的群众将从中受益。”
赵众炜的授课启发了曹晓山。曹晓山是凤翔镇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他和29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安定区委组织部举办的集中轮训。曹晓山将学习到的经验用到了扶贫工作中,比如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
和曹晓山一样,还有很多基层干部接受了能力提升的“洗礼”。去年底,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党总支书记彭名海参加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培训班,受益良多。
培训归来,他组建了将台新村管理委员会,将村里430多户农户分为6个社区,聘用6名“网格员”负责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工作。他还计划成立物业公司,效仿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延伸服务触角。
定西市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定西市及各县区多渠道筹资培训经费3630万元,累计培训39.5万人次。
从被动到主动,从机械宣讲到良性互动,定西市菜单化培训机制提升了干部的带富能力和群众的致富能力,为脱贫攻坚工作打造了一支懂扶贫、会帮扶的“扶贫铁军”。(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