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潮飞雾奔,风起云湧。
二零一八年,机遇与危困共存,希望与未来升腾。
二零一八年,地处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美酒、阳光构成史诗般的交响乐曲,回荡在中原与西亚的上空。这一年河西走廊葡萄酒形成喷薄之势,带给人们新的感受,新的希冀。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2000多年前,播洒在这片土地上的葡萄种子终于引来了图腾般愿景并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支柱产业。先让我们回顾一段历史。
一
皑皑雪山和茫茫原野是甘肃河西走廊雄伟壮观的象征,这条狭长的丝绸古道同样承载着华夏诸多不可忽略文明的精华,其中流传2000多年的葡萄酒便是这里值得骄傲的重要贡献之一。
阳光、沙砾、雪山等自然资源禀赋的叠加,赋予河西葡萄酒晋级高贵身份的潜力。
今天的河西走廊正壮大为国内葡萄酒酒庄聚集的产区,涵盖一二三产的葡萄酒产业“多元复合体”正在这里形成。
2000多年前,张骞便是从此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品种、种植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并沿丝绸之路传播开来;2000多年后,作为中国连接西方葡萄酒世界以及葡萄酒文化的主要纽带,河西走廊正在不断书写着北纬38度优质葡萄酒酿造基地的传奇。
如今,葡萄及葡萄酒等相关行业已成为甘肃支柱型产业,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政企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下,一个以葡萄种植基地、酒庄、文化、旅游为一体,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正在迅速推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千百年来,这首边塞诗除了让人们想起金戈铁马、战旗猎猎的古战场,剩下的就是畅饮美酒、纵情高歌的诗意情怀了。
西北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的重要产区。而河西走廊是中国最早栽培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底蕴。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的河西走廊具有生产葡萄尤其是酿造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是被行业界普遍认可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有机葡萄酒最佳产地之一。
魏文帝曹丕的《凉州葡萄诏》,“甘于曲米,善醉而易醒”,盛赞凉州葡萄“他乡之果,宁有匹之者”。刘禹锡《葡萄歌》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清代武威学者张澍的“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
1999年,我国对北纬38度酿造的葡萄酒进行认证,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葡萄酒产区获得首批地理标识认证商标。其中,河西乌鞘岭以西,酒泉以南,这一带产生的葡萄酒被称之为河西葡萄酒。我们把它放到世界葡萄酒业范围内去看的时候,足以说明河西走廊葡萄质量是上乘的,最好的。
新世纪以来,甘肃将葡萄酒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重点发展,至此,葡萄酒开始进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并形成以莫高为代表的红酒在市场上终于占有了一席之地。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葡萄酒产业是富民强省的好产业。葡萄酒产区的领导、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从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高度,认识加快发展葡萄酒产业的重大意义。同年,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印发。明确力争经过十年努力,把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使河西走廊成为全国优质、高端的有机葡萄酒核心产区。
2011年一年一度的“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成为甘肃葡萄酒走向世界的窗口。
2016年9月29日,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进一步支持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葡萄酒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在全国市场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葡萄酒城,建成集葡萄酒文化展示、科研开发、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庄、酒堡、酒窖30个,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力争葡萄酒中国知名品牌达到5个,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控制监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营销网络体系,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二
2018年9月,河西走廊。9月19日,第二届凉州文化论坛暨中国·河西走廊第八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在武威开幕。先看出席会议的嘉宾名单,就可知会议何其隆重。他们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原党委书记陈尧、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王登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卫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中国葡萄酒博物馆馆长王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房玉林,湖北省商务厅副巡视员张岁,乌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邬晓慧,省政府副秘书长贾宁出席论坛和节会开幕式并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彭鸿嘉,省委网信办副主任王国强,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管钰年,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朱卫国,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朱国圣,经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站长李琛奇,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昝琦,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燕青,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甘肃画院党委书记李积麒,省商务厅副厅长任福康,省旅发委副主任火玉龙,省质监局副局长李永平,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嘉峪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亦军,金昌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德明,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等。
这次凉州葡萄美酒节会被称为中国“酒界兰亭雅集”。《兰亭序》云: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是日也凉州古城,旌旗飘舞,歌乐喧天,酒香溢人,宾朋云集,再现了“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繁华景象,续写了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美酒说葡萄的佳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致辞。周伟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城市、中国葡萄酒的故乡武威,举办凉州文化论坛暨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对于弘扬凉州文化,传承丝路精神,推动文化旅游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开创武威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真诚期待与各界朋友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同开创共建共赢新局面。
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贾宁发表热情扬溢的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河西走廊葡萄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丝路重镇武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葡萄酒城”。今日的河西走廊,连片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成为大漠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机葡萄酒已成为河西走廊重现辉煌的响亮名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葡萄酒产业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大力扶持特色小酒庄建设,推动全省葡萄酒产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甘肃葡萄酒产业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以凉州文化论坛暨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为平台,与大家共享发展机遇,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市场对有机前萄酒的认知度,不断扩大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的品牌知名度,用葡萄酒文化嫁接凉州文化,携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卜宪群作了题为《“大一统”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主旨演讲,毛佩琦作了题为《丝路双星——陈诚使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演讲,王登渤作了题为《漫话凉州词》的主旨演讲。他们高屋建瓴,穿越时空,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从产业和文化的结合点讲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和葡萄美酒远景,让人们大开眼界。
三
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河西走廊葡萄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丝路重镇武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葡萄酒城”。
随着一系列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的出炉,在省酒管局指导下,张掖、武威、嘉峪关、敦煌四市积极行动,着力推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酿造葡萄种植及特色精品小酒庄发展。来自甘肃省萄酒产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甘肃省葡萄总面积2.018万公顷,占全国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14.0%左右,葡萄酒产能达到13.9万吨,葡萄酒年销售量2.4万吨,年销售额8.5亿元,创造利税1.5亿元。酿酒葡萄面积约占甘肃省葡萄栽培总面积的53.1%,占全国葡萄栽培面积4%,占全国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18.0%。截至目前,已建成葡萄酒庄17个。作为全国九大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之一,河西走廊在全国酿酒葡萄板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正在走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一批集葡萄酒酿造、储藏、休闲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型葡萄酒庄已经初步建成,种植体系、加工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初步形成。
在“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引强入甘、开发开放、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河西走廊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府扶持,积极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培育了莫高、紫轩、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光等葡萄酒重点生产企业,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销售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本形成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灌装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0.27万亩,同时,在河西走廊已建成了威龙清源基地、久石红清源基地、莫高黄羊河、皇台新地滩、民勤苏武乡橙槽、苏武葡萄庄园、夏博岚国外葡萄良种基地、石羊河大滩园林场等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优质酿造葡萄基地,成为全国九大酿造葡萄产区之一。
今日的河西走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葡萄酒,大地赋予河西走廊的恩惠。将以其鲜明个性和灵魂自立于世界葡萄酒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