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消费领域中老年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老年消费问题也日益突出。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为了引导老年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甘肃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老年人保健食品消费谨防误区。
误区一:保健品能治病
说保健品能够治疗甚至治愈疾病,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如果以保健品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影响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误区二:拿保健品当饭吃
一些消费者听信广告宣传,把保健品当饭吃,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这些想法不科学。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吃得适量,吃得均衡,就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误区三:过量服用保健品
有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于是亲朋好友送,自己买,保健品越吃越多,结果造成过量服用,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引发毒性反应。部分滋补保健品应当按疗程服用,否则很容易营养过剩或产生副作用。
误区四:撇开医生胡乱买
一些老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品,结果吃出一身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吃多少合适。
误区五:价格越贵越好
价格越贵并不见得效果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一种功能,一种产品包装豪华,价格自然畸高;另一种产品,看着不起眼,其实营养价值并不见得比前者差多少。
误区六:迷信“高科技”
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如纳米、量子、磁场、生物电、基因、干细胞等保健品。目前,在我国,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可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白血病的治疗,而不少企业却打着干细胞的名义忽悠老年消费者。
误区七:功能越多越好
很多消费者都认为保健食品功能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个被诱导了的误区。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功能性产品两大类。营养素补充剂之类的产品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误区八:把普通食品当保健食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与保健食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是要认准“蓝帽子”,二是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批号和普通食品许可证号。
误区九:迷信保健品能保人长寿
很多老年人热衷买保健品,希望通过这些保健品延长自己的寿命,其实是不明智的。调查显示,所有长寿老人都认为心态好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
误区十:吃长寿地区的食品
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被称为“长寿之乡”,并衍生出许多“长寿食品”。然而,因“长寿食品”夸大宣传遭消费者投诉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事实上,“长寿食品”多为普通食品。
误区十一:保健品真能“补脑”
在保健食品销售中,有不少产品宣称具有各种“补脑”功能。国家食药监总局提醒,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切忌相信个别不法企业的虚假夸大宣传。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