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记甘肃省“安康”企业家刘生琳
大西北网5月31日讯 眼前的刘生琳,与想象中的“电工”形象一点也沾不上边。这位从21岁大学毕业就开始登杆走线的电力人,中等身材,戴着眼镜,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近30年来,他抱着“喊破嗓子不如干出个样子”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一名普通的电工成长为业内有名的输电线路专家。今年“五一”前,这位国家电网定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被评为甘肃省“安康”企业家,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干一行 钻一行
1986年,21岁的刘生琳从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毕业,是全单位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却被分配到了最苦、最累的输电线路工区,成为一名登杆走线的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工。
登杆爬塔,是刘生琳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那个年代,登杆走线用的是踏板,每次作业他都要抱着电线杆拽着自己往上爬,一天下来,胳膊酸疼得连饭碗都端不起来。但这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攀爬导线。攀爬导线需要人爬在悬空的电线上作业,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技巧。刘生琳第一次过导线,就因为害怕从导线上掉了下来,紧张得大喊“师傅”,请师傅把他放下来,师傅却激他说:“你不是大学生吗?是,就证明给别人看,要不干脆就别干了,回去吧。”刘生琳流着眼泪,在半空中吊了一个半小时,最终鼓足勇气爬回了导线。
这一经历,让刘生琳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历不等于工作能力,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干出样子,获得别人的尊重。从此,他更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白天干活,晚上整理资料、学习。这一干就是11年。在此期间,他组织工人进行了多项输电线路技术改进,有效提升了线路安全运行能力,十余项发明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针对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带来的线路故障跳闸频繁难题,他和同事们通宵达旦查找故障原因,整理技术分析报告,最终制定出了全国第一个亚高海拔地区合成绝缘子标准并进行推广使用,使得全省线路故障跳闸率从原来的200余次降低到80余次,大大提升了甘肃省输电线路的安全可靠程度。
至此,刘生琳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跨越: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甘肃省电力公司输电专业技术骨干、中电联行业绝缘子标准委员会委员。
直面挑战 勇挑重担
正当刘生琳在输电业务领域干得风生水起时,没想到组织上派他到国家电网甘南供电公司担任党委书记,给他带来全新的挑战。
甘南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刚到甘南的时候,刘生琳夜里经常失眠,但他却毫无怨言,想的全是如何干好工作。在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公司管辖的每一个角落,了解一线职工的实际情况,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困难,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国家电网甘南供电公司有一支“格桑花”共产党员服务队,刘生琳对队员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共产党员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才能带着感情服务群众,也才能把共产党员形象树立起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着“格桑花”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走访用户,为客户停电检修献计献策,义务帮助客户查找安全隐患,帮助企业客户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用电问题。同时,刘生琳还建议公司建立跟踪协调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多项措施,维护电力客户合法权益,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用电成本。
一年多前,刘生琳调任国家电网定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他又把自己在甘南工作的经验带了过来。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率先垂范,带头学习,主动谈体会、谈心得,“以学促做”致力于企业发展。同时,他还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国网定西供电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相结合,督促各级各类人员将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开展“设备主任制”、安全生产“三位一体”党员攻坚工作,将党建工作融入安全生产全过程,成为定西供电公司近年来安全生产管理的一大亮点,该公司也因此第9次被评为“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
刘生琳说:“企业和人一样,喊破嗓子不如干出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