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甘肃]康县花桥村是如何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

时间:2017-02-28 09:1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王占东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记者王占东  文/图 2月27日,是农历2017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与许多人过二月二不同的是,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康县花桥村,许多村民却忙碌着打扫院子,改造房屋,修整房前屋后的门台道路。
 
  当天,由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的“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之“脱贫攻坚看甘肃”采访活动走进巴山之北、秦岭西段的康县花桥村。
 
  花桥村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干部杨田伍说:“再有一个月,我们村的旅游旺季就来了,谁家不在积极备战?只有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才能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中吸引更多的客人吶!”
  
  正如杨田伍所言,杨田伍的哥哥和嫂嫂就在忙碌着修整房前的门台。老嫂嫂铲着混凝土,老哥哥用锤子平整着地面,不一会儿,一片由仿古青砖新铺的门台路面就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远望去,新铺就的门台道路不仅更加平整干净,还与周边鳞次栉比的青瓦白墙房屋融为一体,一种属于原生态的村落之美显得更加清爽宜人。
 
  
 
  老杨告诉记者,他改造自家门口的道路,除了自己出工、买沙子水泥外,青砖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老杨一边干活儿一边说:“我们县上、镇上、村上对改善环境很支持!修路给青砖,改造房子给青瓦,前两年,连水泥都给着呢!政府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咋不利用?”老杨还说:“改造一下,从小处说我家的环境更美了,能招揽更多客人入住。从大处说,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的环境。”
 
  
 
  与老杨家一样,距离他家300米外的一户正在推倒自家的一座旧房屋,并忙碌着重建一所崭新的房子。按照老杨的说法,这家改造房屋就可以享受到政府免费提供的青砖、青瓦。
  
  老杨的话让在场的许多记者恍然大悟,抬望眼,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花桥村,处处都呈现着古朴素雅的青砖白墙建筑,整个村落与秀美的山川一起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其实,调动花桥村村民把身心投入旅游事业积极性的因素,还不仅如此。
  
  记者从杨田伍那里得知,花桥村自2012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当地政府都不遗余力的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资金整合、建设规划、财政补助等方面,给予花桥村及时的帮扶。比如,不论是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水、电、暖、卫生间俱全的标准间,还是自己有宽裕资金创办旅游客栈,都能得到政府的帮扶,这样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居住环境,还为自己招来了生意,何乐而不为?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惠及下,花桥村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文明全国的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区,并彻底改变了花桥村处在深山人不知、长期饱经贫穷之苦的漫长历史。
 

 
  还不仅如此。
  
  2013年以来,花桥村村民卯张辉、蒲元清、杨明霞等人率先开办了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人们发现,他们的收入从以前外地务工年收入4—5万元左右,增长到月收入3万余元,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同时,日常间他们还定期向贫困户购买土鸡、土鸡蛋、山野菜等原材料,聘请了贫困户为服务员,每人年务工收入1.5万元—2万元左右。
  
  于是,在花桥村的旅游发展中,呈现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生动现象。
  
  这种先行先试的成果,几乎让所有村民真真切切地看到,投身乡村旅游能够发家致富。
 
  
  还不仅仅如此。
  
  2016年,为支持花桥村脱贫,县上为40户贫困家庭提供了共计20万元的扶贫贷款,每户有了5000元的发展资金,在村扶贫互助社的组织协调下,各户把5000元的贷款以众筹的方式投资到村旅游公司经营的项目(茶屋、水磨坊、挂面坊、豆腐坊等)中,旅游经营公司每年向每户分红1150元,企业每年只收取每户几十元的资金管理费,而发挥了服务中介作用的扶贫互助社,起到资金安全的监督作用,这种“借鸡生蛋”的经营模式,既发挥了扶贫互助资金的效用又带动了产业发展。而平时既不影响贫困户到村旅游餐饮、客栈等公司打工,也不影响自己养殖土鸡、生产优质农产品,因此更激发了贫困户跻身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一业兴,百业旺。
  
  伴随花桥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贫困户在旅游旺季时,通过卖农特产品、山野菜、手工鞋垫等每天也能收入上百元。
  
  2015年,花桥村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10万元。2016年通过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在花桥召开,前半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全村日最高游客接待量达到3万人,全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两千多人,全村人均收入8200多元,远远超过当地城镇人均收入5300多元。仅仅乡村旅游一项就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155户680人增收,达到了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镇的效果。
  
  当花桥村的乡村旅游释放出诱人红利后,花桥村村民不仅心往一块儿想,还劲儿往一处使地进一步升级改造自身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态。
 
  
 
  近几年,全村先后硬化了通村道路1420米、风貌改造215户、庭院改造215户、拆除危旧房屋89间,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中医养生堂、村史馆。整合交通、扶贫、水利等项目资金实施了广电网络全覆盖工程,完成了污水管网土建工程、供水工程和河心岛建设工程,新建仿生态景观河堤1000米,完善花桥至周边村道路拓宽改造硬化,修建农业体验区梯田60亩、环村步道600米。结合“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13家,建成64间客房102张床位。
  
  在此基础上,以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为契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化经营、贫困户参与”的方式,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建设功能主要包括入口服务区、游客接待区、休闲养生区、民俗体验区、湿地生态区、亲水游乐区、森林探幽区、农业体验区、养身休闲区、乐活采摘区等13个区域,着力打造集乡村休闲、中医养生、田园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培训基地和游客服务中心。通过招商引资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和乡村宾馆、自驾游房车露营地。
  
  这进一步增强了花桥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后劲儿。于是,在每年的清明至立冬的旅游旺季,花桥村竟然出现了无一人外出务工的景象。
 
  
 
  花桥村的美丽乡村真真切切地实现了:留住了乡愁,装扮了乡容,开发了乡宝,富裕了乡民。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位于省道307线白(略阳县白河沟)望(康县望子关)公路的两边,是陕甘川交接的秦巴山区。历史上这里曾是明朝茶马古道北线的重要节点,并流传着宋代名将杨六郎在此等待儿子的佳话,距村西七公里的望子关即由此得名。这里历来是商贸、文化的交汇之地。2013年以来,花桥村按照康县县委、县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把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新产业,创新新业态,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并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一举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业基地示范区”,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月26日,在康县召开的“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之“脱贫攻坚看甘肃”康县座谈会上,康县县委副书记邱晓旭在总结康县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时指出:第一,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及主要领导的重视,这是关键;第二,在于全县上下发挥各方面聪明才智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大胆创新;第三,坚持持续发力不放松,一级做给一级看;第四,用情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工作。比如,在道路改造中,在乡村提升中,每一块石头该怎么放,每一条石墙该怎么做,负责领导都要亲自把关、现场指导,力争把有乡土文化的东西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第五,要不断地学习;第六,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要留着乡愁。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爆发,花桥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枢纽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旅游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样本正在生动展现。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