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投入、聚产业、建平台“三箭齐发”,打通制约创新的瓶颈,成为科技引领甘肃发展的“助推器”——
兰白试验区的创新发展之路
大西北网12月26日讯 在兰州新区,兰州科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到10月完成销售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10倍;在白银高新区,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空气源热泵的订单总额已近2亿元,生产任务排到了明年……
兰州科天、甘肃一德只是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小小缩影。
经过两年建设,兰白试验区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模式,成为科技支撑甘肃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而这得益于兰白试验区在实践中,摸索并初步解决了制约我省以创新引领发展的三大难题:缺乏资金,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缺少协同研发平台。
增加投入:科技+金融
2014年11月24日,我省获批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兰白试验区成为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由此展开。
“兰白试验区所涵盖的4个区域呈现出科技资源高度聚集、产业相对集中、企业资源富集等特点,加之先天的区位优势,都为兰白试验区建设增加了砝码。”省科技厅厅长李文卿介绍,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制度全国独有,这为兰白试验区的建设动员了最大力量。
科技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我省科技创新的瓶颈。兰白试验区建设之初,在构建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将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尽最大力度向兰白试验区倾斜。
2015年,由省级财政一次性出资10亿元,整合兰白两市及兰州新区财政资金共20亿元,设立了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成为我省历史上最大一笔科技投入,以期用“科技+金融”的方式破解科技投入不足这一难题。
“兰白基金运行以来,通过成立子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池、发放后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作为兰白基金的管理机构负责人,省科投公司总经理徐前向记者介绍。截至11月,兰白基金共发起设立8支子基金,总规模已达到44亿元,其中兰白基金出资11.7亿元,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出资32.3亿元;对13家科技孵化器拨付后补助1200万元,对2家科技孵化器参股投资1.1亿元。通过兰州银行、甘肃银行等商业银行在试验区内组建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累计近44亿元。
与此同时,我省推进各梯度基金高效运转,形成了投资互补。其中,由国家参股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已累计投资兰白地区7户企业,投资额1.8亿元。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对兰州科天公司、兰州和盛堂制药公司等8家骨干企业给予支持,共安排股权投资资金3.4亿元,占投资总额近80%。
目前,通过国家及省级科研计划资金、兰白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增信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渠道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方向的各类投资额达到了122亿元,为兰白试验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聚集产业:孵化+创投
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自2014年进驻白银高新区孵化园后,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加快节能环保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制开发,公司自主研发的空气源热泵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公司总经理何铭介绍,这种以二氧化碳为冷媒的空气源热泵改变了传统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制热系数不稳定、效率低的弊端,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制热,而且不排放污染物,可以直接替换小燃煤供热锅炉。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空气源热泵使用1份电能,就可以从室外空气中获取2份以上的空气能,生产3份以上的热能。因为具有使用成本低、易操作、采暖效果好、使用安全等诸多优势,产品很快就成为市场抢手货,发展前景看好。目前,公司已谋划走出孵化园,扩大生产,年产值估计超过5亿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兰白试验区发展的关键。围绕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两年来,兰白试验区一方面通过加快孵化器建设,吸引更多高新企业入驻孵化;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使企业乃至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快速提升。
“通过兰白试验区这一国家级平台,我们不仅能获得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重点项目的支持。”兰石集团董事长杨建忠告诉记者,近两年,通过重大项目吸引了众多科研团队向兰石集团聚集,从而带动相关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杨建忠以正在开发的15000米超深井钻机为例向记者介绍,通过这一项目,使海洋工程技术、陆地各种开采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带动了海洋、极地等特种环境下各种新材料的发展。这样一来,一个项目就能带动十几个、甚至上百个项目,几年来兰石集团共申报各类项目90余个,每年带动专利和科技项目数量都以倍数增长。“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放合作和创新发展,今年以来集团共实现订单总额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多,其中工程总承包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占到了80%。”杨建忠说。
两年来,兰白试验区内新增众创空间39家,新增孵化器面积5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2886家。在推动试验区内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打造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60个产业链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加速聚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目前,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占全省总数的57.8%。2015年,兰白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8.63%和22.2%。
协同创新:平台+合作
走进位于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的甘肃伯骊江3D打印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工艺品、工业部件模型、城市沙盘模型等3D打印产品琳琅满目,车间里大型3D打印设备正在紧张地安装调试……在董事长孙国琴看来,公司近一年来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创新示范中心在兰州高新区的落户。
今年4月,该中心落户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史秉恒、王家耀率领的创新团队正式进驻,带来了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承接技术转移企业,伯骊江公司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目前,该公司与兰州部分医院已达成合作意向,将推广医疗打印产品的应用,公司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缺少协同创新是我省科研成果难以走向市场的一大瓶颈。兰白试验区建设以来,逐渐走出了一条“平台+合作”的协同创新之路。向内,加快院企、校企合作步伐,搭建多层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对外,不断深化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区的合作,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成本500万元,同时增加产值1亿多元。”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朱建伟介绍,2014年,兰州理工大学与白银市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短短一年就完成了省重点科技专项——DNT氢化新型催化剂的中试放大开发任务,使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成为协同创新的受益者。
两年来,我省先后在兰白试验区建成上海张江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9家技术转移机构,5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仅今年上半年累计发布科技成果350余项。同时,组建了以兰白试验区联合创新研究院、凹凸棒产业技术联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联合体,新建102个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吸引18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进入试验区,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目前,兰白试验区内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0件,技术合同年成交额达到42.9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
“目前,兰白试验区内各类创新要素仍在加速聚集,正在朝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目标挺进。”李文卿说。
如今,一场由点及面的创新改革正在兰白试验区全面铺开。身处其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科研团队都能感受到兰白试验区源自创新改革的变化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