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警察是如何练成秦史专家的?

时间:2015-12-28 19:55来源:新华社 作者:朱基钗 王艳明 点击: 载入中...

  “阳光照耀下的西汉水银河般缥缈而至,神力造就出宽阔的川原绿洲。这里是先秦西垂通往洮河流域的关院道口,又是古代陇蜀之要冲……”写下这些优美语句的,不是哪位作家、教授,而是一位基层民警。


  眼前的这位警察马建营,带领我们参观文物遗址、介绍历史典故,俨然一副考古专家的派头。他的正式职务却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公安局情报中心三级警长,曾在多个乡镇派出所当过所长。


  “现在礼县人出去都很自豪,因为考古证实礼县是大秦帝国的发祥地,‘秦皇故里’已成为我们一张最大的名片。”他这样自豪地介绍自己家乡。近年来,随着甘肃东部早期秦文化考古的深入,当地民间掀起了一股收藏秦文物、研究秦文化的热潮,马建营就是其中涌现的代表人物。


  1993年,礼县大堡子山发生了一起惊天盗墓大案,这里出土大量刻有“秦公”铭文的青铜器,震惊海内外。经过多年抢救性考古发掘研究,该遗址已被确认为秦西垂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开了早期秦人在甘肃东部创业和崛起的历史面纱。


  “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谈起当年的“盗墓狂潮”,马建营仍痛心不已,“最多的时候大堡子山上有好几百人,光天化日,人来人往,还在山上摆起了小吃饮料摊位。第二年,被盗的国宝重器就已流落海外,出现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等地。”


  从那时候起,出于职业敏感和个人兴趣,作为警察的马建营在下乡工作中开始特别注意大堡子山秦墓的相关信息,遍寻地摊、古玩市场,千方百计搜罗散落民间的各类文物。当然,马建营介绍,自己喜欢作研究还是有家学传统的。“祖上也是清朝秀才,世代秉承崇儒重教的家风,家中藏书颇多,至今还保存着五世祖手抄的《史记·秦本纪》。”


  “基层警察工作异常繁忙,但只要一有空闲,我就啃书本,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购买研究需要的大量文献资料,马建营真的“不惜血本”。“90年代我去兰州、西安等地出差,每次回来都要买上两三百元的书,相当于当时半个月的工资。”为了掌握全县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状况,马建营也不辞辛苦,他曾数十次徒步考察西汉水两岸的川原台地。“2003年12月,我在永兴乡圆顶山考察时,不小心掉下断崖擦伤了腿,衣服也被树刺撕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礼县警方追缴到一套秦国编钟,马建营迅速将此消息在《中国文物报》和《甘肃日报》上报道,引起文博部门高度重视,此套编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马建营首次公开发表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十几年来,他已在各类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与秦文化相关的文章30多篇。2010年,马建营将文章结集成《秦西垂史地考述》一书出版。2012年,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在礼县成立,并举办研讨会,他提交了2篇论文,成为三名非文博系统的会员之一。


  “传承地方历史文化,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外,还需要更多民间人士的参与。研究秦文化已经成了我一辈子的事业。”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警察说,“秦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秦人善于学习,积极变法图强,体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秦皇故里,我们也要发扬秦人精神,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城区遇到小动物尸体该咋处理?专家:一定要深埋或火化
  • 慰问寄深情 关怀促干劲
  • 全国80余名专家齐聚兰州建言检察建议打通执法工作“最后一公
  • 国内百余名医学专家齐聚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共话外科发展
  • 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大学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新思路
  • 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土专家”搭台圆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