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大熊猫的3万多“邻居”绿色脱贫路

时间:2015-12-28 18:49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钦 白丽萍 点击: 载入中...

  结束为期3天的巡山,52岁的大熊猫“邻居”杨青冉回到家中,换身衣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自家5亩茶园忙活。这片茶园今年给全家人均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是家里的一块宝。


  杨青冉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位于甘肃、陕西、四川交界。文县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入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栖息着110只野生大熊猫,是全国第二大野生大熊猫保护区。而像杨青冉这样生活在林缘区、与野生大熊猫为邻的人有3万多。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些“邻居”们受到很多限制:不能随便砍树,不能开荒种地,连修一条像样的路也有要求。


  熊猫“邻居”们如何跳过贫困线,还不踩生态红线?本世纪初以来,文县探路绿色扶贫,在适宜的林缘区、高山区,大力退耕还茶。文县茶园从解放初的百余亩,拓展到目前7万多亩。如今,李子坝村不仅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整体摆脱贫困,而且美丽茶园与林区相辉映,构成一道风景线。


  与李子坝村不同,文县的铁楼乡草河坝村气候湿寒,麦子都长不熟,进山放牧、采药、砍柴,是“邻居”们不得已的现实选择。村民王根成粗略计算,过去一家人一年至少要从林中砍柴1万斤。


  不过,现在他家用的是白水江保护区白马河工作站推荐的节能炉,每年用柴下降到1000斤。他带记者走进厨房,指着一个崭新的煤气罐说:“这罐气连同罐子也是送的,现在做饭基本不用柴。”


  节能省柴,这种为人与大熊猫共同家园减压的方式,被称为“能源替代”。在草河坝村,与之相应的,还有“生计替代”。


  草河坝村现在民房粉刷一新,有些农家已经开起农家乐,成了众多喜好民俗生态游客的目的地。


  13年前因为家里的粮食养活不了一家人,草河坝村民曹飞被迫出门打工。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利用灾后重建房屋翻新的机会,第一个盖起农家乐,今年毛收入过百万元。村里有的人一年给他家供应肥猪收入就要2万多元。


  不过,大熊猫“邻居”们要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合成一条路,还有许多坎。为此,甘肃省刚刚制定《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林果产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将受到更大扶持,生态补偿力度也将加大,野生动物的“邻居”们有望从呵护人与动物共同的家园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唯一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陇明公”上线运营
  • 今年一季度,甘肃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6.2亿元人民币
  • 甘肃省超九成规上工业企业复工
  • 甘肃省已完成春播面积1326.2万亩
  • 陇南西和半夏:从旱地“杂草”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 2020年夏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通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