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不同,资源条件不同,不可能“一服药包治百病”。如何做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今年以来,国家级六盘山特困片区县——庆城县深入研究事关扶贫开发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和相关举措,围绕事关攻坚拔寨实效的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与县情对接,跟现实对表,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努力创新扶贫机制,积极探索扶贫路子,全面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冲锋号”。
初秋时节,记者在庆城县采访时发现,他们在这场力度空前的“扶贫大决战”中,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强调政府引导,又发挥市场作用;既注重激发内力,又充分借助外力,从而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变扶贫攻坚“独角戏”为“大合唱”。其间蕴含的辩证思维,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立足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精准扶贫
——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
“姓名:赵兴明”“村组:南塬组”
“贫困原因:缺资金、孩子上学”
“扶贫项目:种8亩全膜玉米,新栽4亩核桃树,协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购买2头牛,补助5000元建一座羊舍……”
“发展计划:今年人均收入2700元以上,2017年实现脱贫”
在庆城县最穷的蔡口集乡周家塬村,不仅有这样的“贫困户精准扶贫一览表”,清晰地列出全村59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脱贫时限,而且还有村里的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和扶贫工作责任图。
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上,今年村里新打42口水窖、修梯田1500亩,种地膜玉米2510亩、种植“山区苹果树”100亩,成立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1个养鸡专业合作社……一目了然;扶贫工作责任图上,一个个箭头,将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靠实到乡村干部名下。
给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围绕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倒排时序,集中资源帮助他们摘掉贫困帽子。
这正是庆城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立足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看到最穷有多穷,摸清最难有多难,才能开出祛病良方。在对贫困村水、电、路、田、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因学、因病、因婚致贫情况全面调查后,庆城县瞄准2017年确保整体脱贫、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531”稳定脱贫工作模式。
“精准扶贫,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工作。靠单打一的办法、碎片化的政策,难以发挥决战决胜的效应。”在庆城县委书记葛宏看来,“531”模式,坚持精准到村、到户的“双轮驱动”,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贫困村这个层面,“5”指顺应贫困群众期盼,实施道路畅通、安全饮水、农电提升、农田改造和危房危窑改造“五大工程”。“3”指针对增收致富没门路,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三个合作组织”,即2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和1个资金互助协会。“1”指每个贫困村围绕苹果、瓜菜、草畜、苗林和文化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
在贫困户这个层面,“5”就是5亩增收保障,根据市场效益和自然禀赋,每个贫困户每年种植5亩以上全膜玉米。“3”指3项脱贫措施,山川塬分类推进,在山区,户均栽植3亩山地苹果或养殖30只羊、种植30亩饲草;在塬区,户均发展3亩标准化果园;在川区,户均扶持发展3栋蔬菜大棚,“1”就是1笔劳务收入,每个贫困户年均劳务收入1万元以上。
根据山川塬不同的“贫根”,庆城县一改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方式,对全县51个贫困村5.1万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到户,依据“531”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施工图”,明确“时间表”,将精准扶贫向实里做、细里攻。
启示二:立足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推进精准扶贫
——既强调政府引导,又依靠市场力量“531”稳定脱贫工作模式,明确提出,推进精准扶贫,要抓住培育增收产业这个重点。
但是,产业的培育,一味靠政府上扶贫项目,一心要政府大包大揽,行吗?
为了给农民多找条致富路子,庆城县马岭镇将发展苹果产业当作“富民工程”。镇党委副书记杨建贵记得,从2009年到前年,每年9月“白露”一过,乡村干部便进村入户,动员群众种冬麦时预留地块。第二年开春时,政府掏钱投苹果树苗,组织群众挖树坑。可这样,马岭镇12个村,这么多年,只有七八户栽苹果。
原因在哪?这里的群众不会栽,不会管,也不愿信政府说的,毕竟他们种的乔化苹果树,七八年后才挂果。苹果地里不能种高秆作物,可他们非要套种小麦、玉米。到收麦时,收割机连苹果苗都收了。
镇还是这个镇,村还是那些村。去年到现在,马岭镇苹果一下种到了1万多亩。
关键是,从陕西省延安市谊川县来了40多名果农,去年到今年,在镇里流转了8886亩土地种苹果树。在他们看来,马岭镇一带,通风透光,土地肥沃,海拔纬度比他们那里更适合种苹果。
“陕西的人都来咱这种苹果!”在他们的带动下,如今马岭镇群众自发栽了5000多亩苹果树。43岁的岳塬村村民赵宏栋曾经栽了一年苹果树,没栽活,发誓再不栽了。现在,他“食言”了,栽了6亩。
贫困人群跟着能人走、贫困人群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实践证明,“有形的手”不能取代“无形的手”。
庆城县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精准扶贫中,政府不能简单地搞“拉郎配”、走形式、完成任务式的扶贫,必须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只鼓励、不强迫,只引导、不包办,让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除了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用市场的办法帮助贫困户学会闯市场外,庆城县还探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庆城县玄马镇老庄村,有82个沟,110条梁,72座山。
生活在这一令人咋舌的穷山梁上,村民除了搞养殖,似乎再没啥出路。可养羊,水都是一大问题。囿于自然条件,村民吃水,只能靠水窖。
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年春天,玄马镇在外致富能人王富林回乡创业,在老庄村南部的刘巴沟流域,搞起了苗林产业。他采取“合作社投苗栽植、农民土地入股、收益三七分成、农户负责管护”的形式,流转了村里280多户村民的2.5万亩宜林荒山、荒沟、荒坡和撂荒地,种上了一株株油松、云杉、刺槐。如今,已绿化了5000亩荒山。
“5年后,按最保守算,一亩能卖110株,一株油松至少卖30元,和我签协议的村民人均收入可达5万元。”王富林给记者扳着指头算着账。
“原来人穷人闲,现在真没想到,山绿化了,树成了绿色银行,我也打工把钱挣了。”68岁的老庄村村民王文义说,除了5年后他流转的荒地按树分成外,现在,他和其他几十位村民,在这里除草、栽树、管护,上一天工拿100元工资。
“能人”带着贫困户闯市场,一年四季有钱赚。在玄马镇,政府还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3400亩,采取“企业流转土地、农户务工收益、能人参与管理、利益奖补分红”的模式,打造旱地矮化密植有机无公害苹果示范基地。目前,有547名贫困户在这一基地打工。
启示三:立足内力和外力两个动力,推进精准扶贫
——既充分借助外力,又注重激活内力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任务,庆城县意识到,推进精准扶贫,得跳出行政圈子,充分借助外力,将县外的各种力量汇集过来,寻求更多的扶贫“帮手”和资源。
一个现象引起他们的注意——长期以来,许多专家都说,论光照、论海拔、论昼夜温差,庆城县是苹果的优势产区。但这些年,虽然政府引导了很多年,农民年年栽树,年年不见树的现象很是普遍。
一个核心点就是,农民栽的乔化苹果树,收益来得慢。加上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导致产量效益低,形成了恶性循环。
做大做强多元富民特色产业,需要科技支撑。庆城县领导远赴陕西“三顾茅庐”,真情拜访。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庆城县建起了他们在陕西省外的第一个苹果试验站。
“原先,我们发展苹果产业,不知道啥新品种好?也不知道从哪里引?就是引来了,心里也不踏实,到底行不行……”庆城县果业局副局长徐巨涛告诉记者,“现在,西农专家教授的到来,自动给我们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资源。”
在西农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矮化密植技术也“落户”庆城。这一技术,可以使苹果3年结果,5年丰产,提前三四年有收益,而且和人们平常吃的苹果,口感上几乎一模一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庆城县苹果试验示范站站长高华对记者说:“在我们的帮扶下,现在,庆城县间伐改造的老果园,面积达1.6万余亩,为甘肃省第一;推广的矮化密植示范园面积,达到1.5万余亩,也是甘肃省第一;我们在当地建立的规范化、标准化示范苗圃300余亩,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标准化程度,也是甘肃省最好的。”
现代农业理念的领航,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以前,庆城人认为,苹果只能在塬区种,山区肯定不行。
今年春节期间,农历正月十二,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苹果产业体系技术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试验站首席负责人赵政阳教授来到葛崾岘办事处高庙村,和村民打起了赌:“我们引进的乔化短枝型品种栽培模式,保证山地苹果3年结果,虽然你们这里山大沟深,可一亩产量能在5000斤以上,如果不行,我给你赔钱。”
农历正月十四,在赵教授的建议下,葛崾岘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方智带领100多名村民到延安考察。到那儿一看,村民傻眼了,那里的地,连个筐筐都放不住,掉下来一个苹果,就滚到沟里。可那里已经种了十多年苹果,农民一年户均收入十几万元。
山地里照样能刨出“金子”!由此,村民不但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还激发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清明”植树时,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种苹果树了。在乡村干部的帮扶下,十天时间,高庙村村民建成了种植10万多株山地苹果的示范园。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有了这股赖以生生不息的激情和干劲,庆城小康,终将梦圆!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