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
庆阳: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
大西北网6月5日讯 扶贫需要长效机制,不可能朝夕就能见到效果。根据扶贫工作的这一特点,革命老区庆阳市紧紧抓住“1236”扶贫攻坚行动“六大突破”,由市级领导牵头,从市直部门、县区、乡村抽调7145名干部,组成核查小组,分路深入全市所有贫困村,开展双联与扶贫工作集中核查评估。通过核查评估工作,明确着力方向和发力重点,今年,庆阳市级财政全年预算安排支农专项资金7.65亿元, 构建起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的长效机制。
搬迁修路 乡亲们有了产业致富路
蒲河岸边,青瓦白墙的易地扶贫搬迁住宅小区独具特色。
“我们今年3月搬进这里,以前的房子就在河对面,一下大雨,泥水就从山上流下来,漫进房子,晚上睡觉都不踏实。”村民毛相全告诉记者,住进居民点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院里就有自来水,生活也方便了。
毛寺村属于塬边咀哨,之前,村民们都依塬而居,出行难是群众面临的大问题。村委会主任毛锦社告诉记者,村民如果想把种植的瓜菜运送到显胜乡或西峰区,交通是个“老大难”。扶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西峰区把解决群众“行路难”作为重要任务,动员村民搬迁到新确定的居民点,同时抓好毛寺村道路建设,改善出行环境。2014年,西峰区在毛寺村整修拓宽铺砂硬化村组道路4.3公里。今年,又在毛寺村居民点修建一条全长1.8公里的道路,这条路建成后,可彻底解决毛寺村370多户、1000多名群众的出行问题。
路通了,人的思路就活泛了。毛相全是村里的贫困户,家有70多岁的老母亲,妻子有残疾,女儿在上学,全家仅靠他一人种地维持生计,人均收入不到2700元。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不但有了新房住,收入也提高了。去年,毛相全种植4座大棚瓜菜,收入8000元,养殖3头牛、27只羊,收入4610元,加上种植粮食,年人均收入增加到3696元。今年,他继续种植大棚瓜菜,还搞起了养殖。
“年底,所有搬迁户将全搬进居民点。”毛锦社介绍,居民点一共有24户,每户占地240平方米。5月份已完善配套设施,目前已实现户户通水通电。通过这些扶贫措施,全村精准识别的67户贫困户脱贫51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91元,实现了基本脱贫。
动态扶贫 稳固成果确保稳定脱贫
为了让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庆阳市紧盯对象精准,实行动态调整,进一步增强贫困村户帮联力量。庆阳市坚持把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对象锁定在全市建档立卡的5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58万贫困户和60.62万贫困人口上。根据双联行动三年成效评估和2014年贫困村动态监测结果,按照“脱贫几户、新增几户”的原则,庆阳市对联系村已脱贫的市级领导、市直单位新增了联系的贫困村、贫困户,各县区也随之调整,对联系村已脱贫的17名市级领导和42个市直联村单位,调整新增联系贫困村59个。帮联力量调整之后,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把工作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转移;对原联系村、联系户保持长期联系,以日常指导为主,确保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