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探访患病老人。
宁养院义工陪伴患儿。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临终关怀,给生命最后的阳光
兰大一院宁养院工作人员和310名义工用爱传递社会温情
大西北网5月25日讯 得知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时,大多数人还是难以“向死而生”。
于是,在一次起起落落的接力中,兰大一院宁养院的工作人员与310余名义工,凭借一个“让临终者‘善终’”的念头,一块一块拼出温情社会的图像。
“这个怀抱太美好”
5月12日一早,兰大一院宁养院院长王明义一行来到九州台看望和慰问了那个无时不让人牵挂的特殊患者。
床上的老人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看清来人后,她的眼神一下子明亮起来。罹患直肠癌的她从被窝里伸出干枯的手,缓缓扭转身子挣扎着要坐起来。众人赶忙劝阻她不要起床,老人顺从了,开心地咧嘴笑着。
“这两天胃口好不好?痛不痛?”王明义仔细观察着造口有没有渗出。仔细评估,开具处方后,王明义鼓励她,“不错啊,放松下来,好好恢复。”“不要走了,中午就在这吃吧?”“不行啊,今天还要去4家呢,您好好休息吧!”随队而来的义工柴丽萍没有走,她走上前为老人做起了按摩,驾轻就熟。每按捏一下,都关心着老人的反应,轻重有度。
两年前,48岁的柴丽萍偶然得知兰大一院宁养院招募社会义工就报了名,审核通过后,她接受了针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专业培训。针灸按摩、处理褥疮、营养搭配,她潜心学习,反复实践。
止痛只是第一步。解决这类特殊患者的问题并不容易,疼痛不只是身体感受,往往连带着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往往全盘皆败。不善表达的柴丽萍,最常做的是倾听。给患者以拥抱,是柴丽萍所能做出最好的回应。一位女病人在离世的前两天,被柴丽萍紧紧抱着。柴丽萍说:“那时,我就想去温暖她。传递给她多一些、再多一些的温度。”怀中的人先是微微蜷缩,之后啜泣良久。长久的拥抱后,病人对她说:“这个怀抱太美好了!”
“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兰大一院宁养院更多的义工是大学生。
兰大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2011级学生杨奂奂、杨蕾被分在了一个义工小组。虽然过去了很久,她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给78岁的肺癌患者王爷爷打电话的场景,电话接通后,王爷爷诧异地问:“来看我?送药的是吧?那就快来快走。”
几个女孩子敲开了老人的家门,房门刚开了一条缝儿,一股酸馊的气味就扑鼻而来。老人精神状态很差,一脸病容。接过义工们送来的药,他下了逐客令:“送药的,你们快走,我要休息。”
长期鳏居的王爷爷十分孤僻。义工们想帮他打扫卫生,老人夺过扫帚扔了出去;接了盆水,准备帮他洗衣服,老人上前把水泼掉……接二连三地“碰钉子”,她们却没有却步,她们说:“我们学的是临床医学,理解癌症晚期病人的烦躁。”
再次去王爷爷家时,几个女孩带去了新鲜蔬菜,终于顺利开火,不一会儿就做出了土豆丝、青椒炒肉、炖菜。后来老人瓮声瓮气地坦白:我不愿意下楼,下去一次就买些馒头,能吃三天。在收拾碗筷的功夫,义工们趁机打扫起房间,这次老人没有拒绝。
此后一年多,每个周末她们都会去老人家中。兴致好的时候,王爷爷会向孩子们念叨和老伴的过往。回忆绵长动人,细节纤毫毕现,一个垂暮老人的真挚感情令人动容。
老人最后一次叫孩子们去家里吃火锅,不巧碰上期末考试而作罢。再次接到电话,是王爷爷的子女打来的:“我父亲去世了,他留了话,这段最后的时光是自我们的母亲去世后他过得最快乐的一段,谢谢你们的陪伴。”
“不识病象,何施刀药?”
宁养院的义工服务极重实践,如因无知而仓促上阵,率尔操觚,难免碰壁。
同为医学生的23岁义工李凯峰就遭遇了一位患者儿子连珠炮的发问:“你来我家想干什么?有什么企图?”
“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我们愿意付出的,是不是这个家庭想到的?”
在设身处地地考虑后,李凯峰和伙伴们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比如上网寻找各种可能惠及患者的政策,通过医院详细了解长期门诊该怎样办理,大病医疗怎么申请,四下打听有没有更便宜的药品……
再去家访时,义工小组终于回答了“你来我家想干什么?”的问题。他们拿出了手绘的长期门诊申报方法和大病报销流程和药品品名、费用、疗效图表,对照着说明,逐条向家属解释。被这些简单却有用至极的话语击中,患者的儿子笑了,疑云全消。
“愿意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陪伴临终者的故事中,生命的坚韧最动人心弦。
义工张文静接手陪护一位72岁患有黑色素瘤的奶奶,独居的她极为乐观,不让人帮助打理生活。老人说,义工身上尽是年轻的气息,很好闻。天气好的时候,大家会搀扶着老人散步。她的脸上总是幸福洋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了。其实,学医的张文静知道这时奶奶一直在发低烧,疼痛不时而来,但老人从未显露出一丝痛苦。
义工陈晓蓉每次去患者家中服务时都不忘带上自己的小提琴。一曲《爱的致意》拉得舒缓优美,一旁精神萎顿的病人如闻天籁,因病痛而麻木的听觉、触觉一瞬间全都回来了。热烈的鼓掌后,陈晓蓉会向这个家庭介绍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曾经接受过宁养院服务患者的妻子。虽然挚爱的亲人已经离她而去,但她说:“丈夫最后的日子里,是宁养院的义工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我愿意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向死而生 推动社会进步
不寻常的经历,触发着一批又一批的义工思考关心“善终”的议题,逐渐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
很多义工说,因为有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了生死,更加珍惜时光,也更能坦然地面对身边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豁达地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
体验了义工生活的医学院学生,从无忧无虑的孩子逐渐蜕变成了思虑认真的成年人,他们的身份也将变为医生。在宁养院的留言板上,他们写下:“但使人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甘肃省每8分钟就有1人罹患癌症,义工服务对晚期癌症病患的影响或许并不显著。然而,义工服务推动善终理念的转变,以及在建设更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上的努力,却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如果能够让每个人都走上善终之路,这应该就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行动自有力量,义工们通过身体力行传达良善、无私的价值,让更多人看到了社会向上提升的可能。
链接新闻
甘肃最大宁养机构 15年陪护逾6000家庭
本报讯(记者赵汇)5月12日,记者从兰大一院宁养院了解到,截至目前,这里已经先后招募310名义工,逾6000个家庭感受到了来自宁养院的温暖。
对贫穷的晚期癌症病人来说,享受临终关怀显得奢侈。当病情的发展使得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时,社会以慈善的形式回应了这种需要。
2001年,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免费服务,镇痛治疗、心理纾缓、护理指导服务的宁养院在兰大一院落户。这也是在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的倡导和资助下成立的西北首家宁养医疗服务机构宁养项目。
2008年,宁养院面向社会招募义工。5月12日,记者从兰大一院宁养院了解到,迄今为止,宁养院已经先后招募310名义工,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8岁。2014年,两名年内服务累积超过100小时的义工获得“一星级义工”荣誉。
义工群体以大学生为主力,占总人数的61%。在他们的努力下,兰大一院宁养院已成为甘肃最大规模的宁养服务机构。这些年来,逾6000个家庭感受到了来自宁养院的温暖,当中陪伴最久的病人已安然度过10年。护士长张晓霞告诉记者,在兰大一院宁养院服务并不是固化的,而是随受助个体的需求而调整。义工们从事的工作有陪伴查体、护理、做饭洗衣,甚至务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资助的患者越来越多,宁养院义工短缺。宁养院社工魏才娟说,如果能有更多社会义工的话,就完全可以填补大学生义工在节假日的空缺。此外,更多社会义工的加入,如能发挥自己专长,也会让服务开展得更有声有色。
贫穷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可登录宁养项目的官网www.hospice.com.cn/进入兰州页面。找到相应的地址与电话等联系方式,咨询如何申请宁养服务。申请宁养服务需要癌症确诊和贫困证明的原件及患者与取药人的身份证明文件等。审核通过之后,宁养院将派出工作人员上门家访,最后确认。
咨询电话:0931-8356337 0931—8625200—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