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分工协作、推动信息共享、制定统一规划
长三角新起点再追梦(纵深·聚焦长三角一体化⑥)
本报记者韩俊杰郝洪顾春姚雪青
上海展览中心。2018年11月29日,为期4天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这里开幕。
核心阅读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长三角一体化进展顺利。但要认识到,随着一体化紧密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共识、市场联动与政府管理方面,已经出现一些阻碍和风险。为此专家建议,要形成一体化发展更广泛的共识,以市场力量为主推动联动发展,并加强顶层设计,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2018年12月25日,杭(州)黄(山)高铁正式通车。从徽杭古道到杭黄高铁,两地的一体化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长三角一体化站上新起点。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应该形成哪些共识?一体化进程中,如何理解统一市场的建设与融合,当前存在着哪些阻碍?在互联互通不断加强的当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服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1一体化大背景,需要哪些共识?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靖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递交的建议中指出,长三角城市合作由于各城市所处的区位和发展水平不同、对城市合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同,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也不太容易聚焦,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统一认识,调动各方积极性。
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看,城市群,特别是全球城市群的发展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城市是网络空间组织的关键节点或基本节点,今后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应该是全球城市群,而在推动全球城市群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战略思路调整。
周振华认为,上海和周边长三角城市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不是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不是单纯的接轨和融入上海或者辐射周边,而是合作、平行关系。只有借助和周边的分工协同,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上来。苏州、杭州、昆山、嘉兴等等,都是分工协同关系,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甚至超过上海,这样才能协同。
而在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看来,长三角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配合协调,进一步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将从国家经济板块跃升至国际经济板块,也对长三角地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更高要求。
高质量发展,对资源要素的流动要求更高,同时,科技产业的变革越来越讲究价值链和产业链。这种布局客观上要求打破行政边界的阻隔,实现研发在甲地,制造在乙地,销售在丙地,外溢在丁地。此外,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拥有优势竞争力,就要做产业集群,这需要区域的协同发力。
因此,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表示,三省一市相互间都是资源市场,彼此互为供需方。创新、产业、市场都需要一体化,才能构建完善的现代经济体系。
2区域统一市场,如何协力共建?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在2018年6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长三角地区多点辐射广、经济活力足、区域发展包容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力量的驱动,有赖于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未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是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建立更加开放、高效、透明的一体化市场,打造市场规则统一、行业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营商环境。
不过,在一体化推进的实际进程中,行政壁垒的存在,造成长三角区域的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表现为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门槛相对较高,本地的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外流动也有障碍。
对此,陈靖表示,应该由政府部门出台更加符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区域基础实际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三省一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市场化合作,的确可以冲破很多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但在现阶段,市场的力量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统合。
上港集团副总裁丁向明举例说,在港口建设领域,各地对此都很有热情。不过,有些码头是超前建设,有些则是无序建设。上港集团到各地谈合作时,都会提一个建议,那就是注重区域内的统一规划,通过一个平台来主导整体资源的开发建设。目前,整个长江航运相关的信息平台正在完善当中,未来将解决跨区域航运数据的互联互通问题,提高运营效率。
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要建立在明确、良性的分工基础上,这就需要城市能够找准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不过,在现实情况里,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同构化问题普遍存在。
记者了解到,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以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城市,以石化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8个城市,以电子信息为重点产业的城市有12个,各个城市有意立足本地的优势与实际来谋划发展之路,但在规划协同产业链体系建设和分工合作上缺乏有效的统筹,各个城市都提出了一些重复的目标。
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细分行业的分工布局,进一步提升优化资源配置。他认为,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同构化普遍存在,是一体化过程中的初期现象。如果能够把充分竞争推进下去,鼓励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功能强大的产业集群,同构化现象自然就会被消除。
3政府做好配角,服务如何提升?
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在长期的管理服务实践中,三省一市在探索中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优势,比如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等等。不过,对于跨省经营的企业来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有更多的关节需要打通。
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商务组组长吴雅静举例说,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区)“一网通办”的操作中,由于省一级数据库暂时难以打通,没有数据的跨省共享就很难实现营业执照的异地通办。经过反复思考,联席办选择一步步改变,先从麻烦自己、方便企业着手,以线上线下接轨的形式走出第一步。随后,在调动了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后,再进一步强化跨区域政府联动,打通数据共享的通道。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将抓紧研究共认“一个章”,整体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市场准入方面,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市场检测方面,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基础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大通关建设方面,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努力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过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果能在更大范围推进‘放管服’改革,就能使企业办事更方便,也会让长三角成为更有活力的区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2018年6月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而从一体化建设的制度框架考虑,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或流域治理看,他们都通过国家立法及政府配套条文予以保障和规范。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能够协调三省一市的制度体系予以推动和保障。为此,可以考虑赋予长三角地区地方合作立法机制的改革试点,制定出共同遵守、共同建设的法规体系,让更多的一体化项目有法可依、有法支撑。”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