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推进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盘活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调整资产结构,促进银行间分工和专业化演变,实现银行业从大到强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近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颇受关注。在这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行了试点,我也有一些想法和感受,愿意与大家交流。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处在起步阶段
信贷资产证券化被引入国内经过了长期的过程。2005年我国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停滞,直到2012年5月才再度重启。尽管该业务在我国经过了10年的发展,但相对国外成熟市场而言,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深度、广度上都有明显差距,市场各方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和操作技巧等还有待提高,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当前制约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
一是基础资产结构不够合理。我国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逐渐丰富,但以一般企业贷款为主,其占比超过80%。而美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结构,90%的基础资产池是零售贷款,包括个人按揭贷款、学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信贷资产证券化更适合分散、期限较长的贷款,相比较而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结构还不够合理。
二是业务流程相对复杂。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银行、证券、信托、评级等多个金融机构。由于涉及部门和机构众多,处理环节和流程复杂,大大增加了发行环节的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资产供给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目前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主要还是商业银行,占比达到80%以上;基金、保险、资管、券商、年金、养老基金等其他类型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不大,这使得市场流动性较弱、期限较长的证券化产品发行有一定困难。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需要协调好三方面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需要协调好三方面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发挥资产证券化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适当的监管,既不能监管过度,也不能放任不管,监管过度有损证券化的效率,从而提高运行成本;放任不管则可能会使资产证券化脱离实体经济需求,形成新的系统风险。
二是正确处理好资产证券化与非标业务的关系。近些年,银行表外理财对接非标资产、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增长较快,尽管非标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部分融资需求,丰富和拓宽了居民、企业的投资渠道,但由于其不透明、不规范,存在潜在风险。适当引导非标类产品向标准化产品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等公开的资产交易类业务,有利于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和系统性风险防控。
三是正确处理好防控风险与提高流动性的关系。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十分重要的两个法律原则:一是破产隔离原则;二是有限追溯原则。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要实现健康发展,首先在产品设计时就必须使每一个项目都能够做到在法律上实现破产隔离,避免陷入刚性兑付。其次要让投资者清晰意识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往往不缺有效的投资者和融资者,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结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前期相关试点情况,我们体会到: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推进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我有几点建议。
进一步完善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完善证券化法律法规,加快资产证券化条例起草或相关立法工作,特别是要研究解决抵质押变更登记难操作问题。
提升运行效率,提高市场流动性。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简化发行和交易环节的管理,鼓励市场创新,提高市场效率;出台具体措施鼓励质押回购、双边做市等多种交易流通方式。
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推动新兴资产交易方式发展。在传统金融领域很难完成的事情,恰恰是互联网金融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不妨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专业的律师团队和会计师团队,成立专门的“互联网+资产证券化”平台。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转换成方便交易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解决传统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范围小、业务流程复杂、融资速度较慢等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