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该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成功升空。
高原戈壁,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执行一场发射演练时,导弹腾飞的瞬间。
弹体吊装转运。
大西北网讯 这是一支隐匿在大山深处,蕴藏万钧雷霆的神秘部队;更是一支支撑大国地位,让国人自豪、令敌人胆寒的英雄劲旅。
1959年7月,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创建,其前身是第一地地导弹营。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50多年后的今天,这支英雄的“种子”部队已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劲旅,当年的“东风第一枝”已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国“东风第一旅”。正如《有咱就有发言权》的歌曲中所唱的:“虽然平时看不见,世界都在盯着咱。静卧咱是倚天剑,出鞘咱是杀手锏。大国地位咱支撑,有咱就有安全感。”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支神秘的导弹部队,走进这些幕后铁胆英雄的军旅生活。
生活
常年驻守深山阳光成奢侈品
“以前从不知道,阳光也可以是奢侈品。”导弹旅的战士常常如此感慨。往日最寻常的阳光,如今成了朝思暮想的对象。
据阵管营营长周涛介绍,阵管营负责全旅所有发射点的驻防、维护和管理,常年驻守深山,有“一线天连队”的称号。“战士们驻守在深山缝隙间,抬头望去,真是只有一线天。”
为了守卫“国宝”重器,官兵们还需要在全封闭阵地24小时轮班值守。执行值班任务时,经常在地下一呆就是几十天,分不清白天黑夜,自然也见不到阳光。
为了缓解对阳光的“思念之情”,旅里的战士们在坑道的通信值班机房里发明了例行“升太阳”仪式。这个仪式的由来有个真实的故事。
通信营的班长李加华在坑道值班时,得知新兵小张因为长期见不到太阳,压抑得哭了。班长李加华趁外出的机会去县城买了纸笔颜料,在纸上画了一个火红的太阳,还有战士们熟悉的营房、菜地,以及面朝太阳行军礼的士兵。
李加华把画带回了地下坑道。每天早晨,地上的太阳升起时,战士们就在机房里将红太阳挂上墙,傍晚再摘下。
升太阳仪式如今已是值班战士们的习惯,也成了一大安慰和乐趣。
业务
战士变“学霸”熟记百余张电路图
洲际战略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10多个学科、数十个专业、数千条核心原理。在官兵们眼中,一枚导弹就是一所综合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要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能手,没有三五年的训练不可能成事。
康平在旅里有“金牌号手”之称,入伍至今已经20余年,其间3次参与实弹发射,2次按下发射按钮。
为熟记参数,康平把数据制成小卡片装在口袋里随时背记。为吃透电路,康平把一百多张电路图制成小册子,随身携带,不管走到哪儿都拿出来翻。
除了要熟知电路原理,操作台上大大小小十几个仪表盘,近百个指示灯,数十个开关按钮,操作号手也全部要熟记于心。
在一年秋天的实弹发射任务中,康平担任按下点火按钮的号手。在距离预定发射时间只有30分钟时,发射地突然下起大雨,但康平所在的发射队伍仍顺利完成了发射任务,开创了洲际战略导弹部队长时间跨区野营驻训、随机抽点发射单元、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发射等五个首次。
近几年,康平利用自身理论和专业技术优势,担任起旅里专业教学任务。康平说,背记电路图,异常枯燥和艰苦。有些战士可能宁愿去做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导弹旅浓厚的学习氛围,争创一流的传统,让他及许多战士变成了“学霸”。
训练
挑战生存极限地下密闭空间训练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弹兵,光有学霸精神还不行,还必须有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地下密闭生存训练,挑战的就是战士们的生存极限。
上士赵双鹏回忆,第一次参加密闭生存训练时,很多战友不以为然。“不就是在阵地里呆着吗?没什么大不了的。”心里反而充满了对导弹的新奇和能够一睹“龙宫”风采的激动。
但随着密闭生存时间拉长,初来时的新鲜劲过去,每个人都开始感觉到在地下密闭空间生存的疲惫和艰难。
由于不能进行有效通风,再加上在不算宽敞的空间里作业,大家的呼吸很容易变得困难,只有启动氧气再生装置时,大家呼吸才能通畅;新鲜菜品无法运送到地下坑道,战士们一天只能吃到一顿热饭,有时只有压缩饼干充饥;阵地里昼夜不分,很多战士生物钟紊乱,无法入睡……
所有这些困难,都在挑战着战士们的生理心理极限。通过一次次的情景模拟,战士们的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提升。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