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民向评论家胡红拴展示其十几年前在红星厂定制的防伪宣纸
贾平凹书法落款中的手指印。
收藏大势
“艺术品市场造假的泛滥,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日前,书画名家再向赝品市场“亮剑”——陈永锵公开揭露6件秋拍伪作的事件(见本报11月10日A16版头条),经南方日报公开报道后,不仅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而且引发学术和市场两个不同舆论场的高度共鸣。连日来,不断有艺术家和投资收藏者致力本报记者,对杨之光、陈永锵等诸位先生的正义行为表示声援,并要求媒体继续对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老“顽症”进行追踪调查,深挖黑色产业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维护收藏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健康秩序。
两大需求拉动赝品市场
事实上,对当今艺术品市场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的赝品,许多上了年纪的艺术家都曾经深受其害,虽深恶痛绝,却苦不堪言。著名国画家、广东画院原院长王玉珏便曾经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造假集团如法炮制出来的伪作,不仅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一些大型艺术场所登堂入室,而且经常明目张胆地出现在知名拍卖企业组织的拍卖专场,靠艺术家一己之力,根本没有办法去跟如此庞大的利益集团抗争。
“伪作背后的利益链条实在太长、太深了。”著名画家刘书民也对记者感慨道:有关部门不仅要重拳出手,从源头上打掉伪作的生产线,而且要出台专门的法律,全面规制下游的流通销售市场,提高画廊、拍卖行等参与售假的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违法成本。在他看来,伪作是由以下两方面的需求拉动起来的:一是投资者和收藏者对名作的巨大需求。名作毕竟是有限的资源,而市场的需求却是无限的,留下的市场缺口只好用伪作来填补;二是假货本身在市场上也有着大量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以送礼为目的的买家来说,他们会有意选购一些伪作来降低自己的送礼成本。这些年反腐查获许多假画,便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上不乏知假买假的买家。
造假手段不断更新
不过,对于更多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强化个人作品的艺术识别度,提升造假者对之进行工业模仿或手工模仿的难度。在陈永锵的艺术经纪人陈志彦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引入到造假生产线,要想通过强化个人的艺术风格来防范别人造假,无疑会越来越不现实。
“一些造假集团运用高智能化和超逼真化的高仿打印技术制作的假画,完全可以以假乱真,靠肉眼很难分辨。”艺术家陈训勇对南方日报记者坦承,他就曾经请人打印过一幅自己的作品,装裱后与原作几可混淆,连他自己都好久没有分出真假来。
“还有一些非法机构,雇佣美术高手,借助专用投影设备来模仿名师画作。”陈志彦透露,这样出来的伪作,就更让买家头晕,哪怕经验丰富的行家帮忙把关,也很难说得出真假。
正因为书画造假的技术不断更新,美术评论家胡红拴告诉记者,这些年一些大艺术家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在市场上遏制造假集团的魔爪,必须在艺术之外去下功夫。
哪些名家防伪意识较高?
■盘点
杨之光:
把自己名字注册成商标
在岭南画坛,杨之光老先生可谓法律意识最强的书画名家之一。早在2年前,他委托女儿杨红通过微博向社会公开披露42幅上拍赝品的行为,对许多涉嫌售假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如当头一棒,而今年,他与陈永锵一起带头与雅昌艺术网合作践行的艺术品鉴证备案,则在艺术品收藏者当中引来一片喝彩。
很多人都不知道,除此之外,在防伪方面,杨老先生还有一项更有利于艺术家在事后向违法分子追责的绝招,即把自己的名字“杨之光”登记成为了注册商标。
据杨老自己透露,目前他在艺术品、印刷、教育等领域都注册了商标,任何人未经其同意在这些领域使用“杨之光”三个字,都属于侵权,他都可以通过提请工商部门查处或直接向法院起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杨老之所以搞得这么折腾,实为长期饱受侵权之苦、不得已才选择的做法。让他最为感慨的是,当他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时,发现“杨之光”三个字居然已被别人抢注,后来他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异议,才最终拿回了自己的商标权。
周彦生:
所有作品均拍照建档
72岁的广州美院教授周彦生,是当代工笔画坛一位旗帜性的画家,他的工笔花鸟雍容华贵、清新隽雅、构图巧妙、气势宏伟,把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推向全新的境界。因而,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大量艺术家在学习和模仿周彦生的这种特有的美术语言。加上在广东,周老还是最早被企业机构发掘并推向全国市场的花鸟画家之一。近五年来,他与杨之光、林墉、方楚雄等人一起,一直被各大拍卖公司视为市场活跃度最高的当代岭南画家。正因为如此,周老也成了赝品市场上最主要的受害者。
胡红拴告诉记者,为了防止造假集团用伪作来充当真品卖给收藏者,周彦生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着手建立一套特殊的数据系统,把自己赠送或销售出去的所有字画,全部拍照留档,以备将来有收藏者上门核实查验。
周彦生认为,这是最笨的办法——费时费力,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从此以后,只要是经由他自己创作的作品,都可以在这套数据库里边查询到。这些作品无法一一给收藏者开具证明,但是,却有了一份原始的档案。
这套做法实际上与雅昌艺术网目前推行的鉴证备案异曲同工。有所不同的是,周彦生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在他看来,保真是艺术家必须为市场担负的责任,“别人画的作品我说不上话,我自己画的作品都一一在列。”
刘书民:
用十几年前订制的防伪纸
刘书民教授与周彦生既是河南老乡,也是同一年入读广州美院的研究生同学。
实际上,在艺术创作上,刘老的防伪意识丝毫不输于周老。
“我从来不用新纸写字和画画。”在小洲艺术村的家里,刘书民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铺开一张宣纸,指着纸面上隐隐约约的暗纹对南方日报记者说,“这是我19年前亲自到安徽红星纸厂订制的宣纸,每一张纸上都有我自己签名制作的暗纹,不细看是发现不了的。”
记者凑前仔细观察,果然看到上面有刘老的毛笔书法签名“刘书民”三个字,颜色略比纸面的颜色灰一点点,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根本看不见。
据刘老介绍,当年广东这边只有他和方楚雄一起在红星厂订制了这种专用纸,除了有私人签名作为防伪的暗纹外,纸张的用料和制作工艺都是根据艺术家各种不同的需要而特定的。“当时我一次性就订了好大一批,足够一辈子用了。每箱有9刀,这么多年来,我也就只用完了一箱。”
在刘书民看来,创作工具的特定化,也是防伪的有效办法之一。除了用私人定制的老纸外,他平时作画用的墨汁和颜料也是经过特殊调制的,正因为这样,他创作的水墨画,画面效果跟别人总是有些不一样。哪怕别人在构图、造型、运笔和用墨等方面与他非常接近,但是最后出来的色彩也会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他真品原作上的“密码”。
当然,有了这些“密码”,也还没有让刘老对市场上的赝品高枕无忧,所以近年来,在国文艺术馆的推动下,他也跟周彦生教授一样,开始为自己的作品建立完整的备案系统。
贾平凹:
出门字画盖手指印
近几年,著名作家贾平凹可以说是内地艺术品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就在几天前,媒体还在炒作“双11”前夜,贾平凹34年前写给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的一封亲笔信,被私自拿到网上去拍卖。此信因涉及贾平凹诸多隐私,最后由贾平凹艺术馆馆长木南委托一位网友,以16250的价格,另付568.75元佣金,抢回了此信。
实际上,这一轮媒体对贾平凹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影响力的炒作,并不夸张。在北方的艺术品市场上,一幅贾平凹的书法作品,动辄开价几万元。
篆刻家钟国康近年来与贾平凹交往甚密,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很多藏家追捧贾公的书画,一方面看中贾是文坛巨匠,另一方面则因为他的字画本身有股拙美,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追求文气,一哄而上就把贾公书画的价位抬高了。
市场上追求贾平凹字画的收藏者与日俱进,也使得造假集团看到了其中的发财机会,由此,市场上流通的贾平凹书画伪作也屡见不鲜,这让贾平凹十分苦恼。起码,为了防伪,贾采取了每年更换一次印章的办法。但久而久之,他就发现,这种办法只会让自己疲于奔命,对遏制赝品泛滥根本起不了作用。
为此,从2008年开始,贾平凹在自己作品落款处,除了盖章之外,还要留下自己的指纹。记者在作家陈文送往小洲村装裱的一幅贾平凹书法作品中,就见识过这一奇特的防伪办法。
在贾平凹看来,所有印信,目前就只剩下指纹是唯一不可伪造和模仿的,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出现更高明的仿冒者,谁也不敢打包票。
http://collection.sina.com.cn/yjjj/20141117/0955170605.shtml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