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10月31日讯 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延续了200亿元规模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3.40%。
由于本周二、周四公开市场分别有200亿元的正回购到期,所以本周公开市场实现零投放。
实际上,此前两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也是零投放,显示出在目前整体资金面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央行通过中性对冲策略,维持资金面稳定的意图。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操作也是连续第八次进行200亿元规模14天期正回购,显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的中性特征。从资金利率来看,维持3.40%的水平,也显示央行引导利率预期的延续。
近几日,受到月末因素、新股申购等影响,市场资金面出现小幅上扬,特别是隔夜、7天等短期限品种价格出现小幅上扬。
10月30日,隔夜、7天、14天期shibor分别上涨3.60、5.15、4.40个BP。不过,资金价格仍维持在降低水平,分别为2.5540%、3.1915%、3.7640%。显示资金面整体并无压力,而且随着月末因素减弱,对资金面的影响也会减小。
公开市场连续三周零投放的同时,9月关于央行对“五大行5000亿元SLF(常设借贷便利)”的传言仍未得到有效印证。多位分析师表示,也许能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寻得一丝SLF的踪迹。
8、9月的数据差异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2014年8月、9月,“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Claims on 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分别显示为15455.89、21015.29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559亿元。
多位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559亿元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9月中旬“央行对五大国有银行进行5000亿元SLF操作”传言的反映。
那么,这个子项目究竟指什么?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反映。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最后必将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有所体现,这为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据本报记者了解,央行广州分行较早之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反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再贷款和再贴现曾经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过去十年中,作用降低并逐渐淡出。该项目金额逐年减少。”
而多位券商分析师进一步告诉本报记者,其他存款性公司包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但是财务公司体量较小,此处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而央行SLF、SLO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以及正回购、逆回购、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均会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这一子项目下有所体现。
具体如何体现呢?
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9月,前四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分别净投放70、-50、0、-110亿元,加上最后一日净回笼50亿元,整个月共回笼140亿元。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整体操作偏温和,多次进行较低规模的正回购操作,最终体现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规模并不大。
一个隐含SLF的指标
也正是由于公开市场规模绝对量相对并不大,所以各月份“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变动并不大。
“变动较大的月份,多是有SLF、SLO等传言,因为一次性操作规模大。”据上述券商分析师介绍,9月份比8月份增加的5559亿元,和5000亿元SLF基本相吻合。不过,这只是观察央行操作的一个窗口,可以大概了解央行货币政策工作操作的规模,但具体情况仍待央行确认。
实际上,今年1月的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这一说法。
根据央行官网公告,今年1月,10个试点地区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支持,稳定了市场预期,促进了货币市场平稳运行,1月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2900亿元。
而且,实际上由于银行缴准、春节体现、新股申购等因素,央行在公开市场也投放了大量资金。
这使得“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从2013年12月的13147.90亿元大幅上升至2014年1月份的21281.18亿元。
央行官网公告称,春节后,人民银行全额收回了春节期间通过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流动性,第一季度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3400亿元,期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0。
今年2月、3月,“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又回落至13136.94亿元、12384.02亿元的水平,并一直延续基本稳定。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正受到越来越多市场人士的关注。
实际上,从去年6月份“钱荒”时对工行500亿元定向放水的传言,再到今年9月对五大国有大行进行5000亿SLF操作的传言,以及10月份央行对股份行的操作是SLF、PSL或者MLF的争论,央行和相关银行都未进行任何公开回应。
某城商行资产负债部负责人介绍,银行很关注流动性,对市场资金面很敏感,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应该更具透明性。不管是SLF,还是MLF,机构更关注的是规模、利率,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可以大致管窥央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粗略规模。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