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10月31日讯 美联储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最终正式退出历时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三轮量化宽松(QE3)。
当地时间10月29日下午(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最新货币政策声明,宣布到本月为止结束资产购买计划,下个月开始不进行资产购买。这意味着,从2012年9月开始的QE3至此正式结束。
在市场分析人士的眼里,这一次QE的结束和此前两次有所不同,恐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联储均不会再次面临需要重新祭出QE大旗的压力。
这一判断主要源于当天美联储在声明中的措辞。声明表示,委员会关注到自从此轮资产购买计划实施以来,劳动力市场前景有了“显著改善”,同时“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有了显著的潜在力量”,因此决定结束本轮QE。
渣打银行宏观研究经济学家托马斯·科斯特格(Thomas Costerg)表示,在未来几个月内重新激活QE的可能性非常低。
如果这一判断准确,则意味着美联储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资产购买计划收官。
从2008年底金融危机造成市场剧烈动荡至今,六年内,美联储一共进行过三轮QE,共计资产购买的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为市场注入巨大流动性。如今,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膨胀到了4.5万亿美元,成为三轮QE留下来最直接的“成果”。
其他一些成果也显而易见。六年之中美国经济有起有落,但总体上已经彻底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步入复苏的轨道:经济增长加速、失业率显著下降、美元震荡走低后企稳爬升、美股则经历了2009年至今的大牛市……这些都为美联储执行这一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提供了注脚。
与此同时,QE执行至今,批评声也依然不断。
经济提振效应:“我们都从中获得了好处”
由于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早在去年9月就已经为退出QE布子,随后美联储按部就班每月减少1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时至今日结束QE早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市场基本上算是波澜不惊的即时反应也说明了这一点。10月29日当天,美股在声明出台后略走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调0.18%,报收16974.31点,标普500指数下调0.14%至收盘1982.30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调0.33%至4549.23点,没有出现市场剧烈波动。此外,10月30日截至本报发稿,彭博美元指数上调0.28%至86.1940,纽约期金下调1.71%至每盎司1204.00美元。
对市场来说,QE的即时效应已经是过去式,目前投资者更关心的是美联储对未来经济走向、通胀率走势以及政策工具的把握。
2008年11月开始,由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发生巨大障碍,美联储决定购买一些机构债和抵押担保债券以启动量化宽松。在伯南克将基准利率下调至零后,2009年3月决定开始购买国债,使得QE更加名正言顺。所谓QE,简单地说,就是美联储通过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到期日较远的长期债券来调节长期利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长期融资成本,同时也为市场注入足够流动性,使得实体经济有能力开展经济活动。这是在美联储利用常规工具,已经将短期利率调整到零之后,仍然没有办法改变经济衰退情况下的临时举措,避免经济陷入通缩。
六年之后,伯南克的目的达到了:市场数据方面,和2008年11月刚启动第一轮QE时相比较,标普500指数在6年中上涨了130%以上,显示投资信心和活动逐年增加;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96%下调到2.32%,意味着融资成本有所降低;美元指数则在此期间增长了大约3%,显示QE注入流动性并没有最终造成美元大幅下跌。
宏观经济数据方面,就业市场上非农失业率从当初的超过8%,恶化到2010年超过10%,随后则一路下降到2014年9月的5.9%,显示就业市场企稳反弹;从实际GDP增长来看,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下跌了年化6.3%,而2014年第二季度GDP增长则达到了年化4.6%(第三季度的初值为增长3.5%)。
纽交所资深交易员史蒂芬·吉尔福伊尔(Stephen Guilfoyle)表示:“我理论上不是QE的粉丝,但是……我们都从中获得了好处。”
争议QE:无效以及溢出效应
好处显而易见,但过去六年,有关QE的内外争议就始终没有断过。
这六年来美联储几乎毫不停歇地进行资产购买,为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启动第一轮QE的时候,美联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流动性停滞的危急问题;而后面的两轮,则更是为了解决经济复苏乏力的问题,试图通过QE来提振经济。
波士顿联储主席埃里克·罗森格伦(Eric Rosengren)和旧金山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表示, QE是“十分有效的工具”,在一个糟糕的境遇下可以考虑购买更多债券。
但是,在经济学家眼中,QE的直接效应正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复苏而不断减弱。货币政策方面的学术权威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曾在央行学术会议上表示,几乎没有理由相信购买长期国债是降低长期利率的有效方式。
不过,评级机构标普的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阿德认为,讨论QE是否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这个问题本身是讲不通的:“政策有效性是和语境有关的……如果央行被迫降低利率至零,并且拿出QE来冒险,这一定是有理由的,而这个理由也会严重牵制QE的有效性。”
和质疑QE缺乏效力的批评相比,更严重的争议在于,部分经济学家认为QE将会引起过度通胀,从而造成市场泡沫。此前几个月的通胀率数据着实令人有这样的担心,不过最近这一数据的下滑则让这种批评声音小了很多。
FOMC的鹰派人士、费城联储主席查尔斯·普罗索(Charles Plosser)曾表示,在经济回暖的情况下,QE只能造成通胀率过高或引发金融不稳定的资产泡沫。
谢阿德则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表示,美联储的超额储备不会直接带来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银行间市场反而会消化掉很多。同时,银行是否会将这些资金再次贷款给实体经济,取决于是否有意愿强烈的借款人,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净值以及银行是否能提供必要的储备。“执行QE时银行贷款的需求疲软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去杠杆化阻碍了量化宽松的效果。”他说。
而在美国以外,QE则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将使过去数年中靠流动性泛滥支持的新兴市场债务面临风险。这使得其他经济体对QE叫苦不迭。
根据路透社热点透视,23个新兴市场中,有17个的民间债务之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远高于QE前的平均水准,QE结束使得这样的债务不可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财政监测报告》认为,QE结束带来的流动性紧缩或使债券市场的期限溢价提高了100个基点,信用风险定价调整100个基点。这种冲击可能使全球债券组合的市场价值下降8%以上。此外, 23个新兴市场中,大约一半国家的平均经济成长率远低于QE推出之前,包括俄罗斯、泰国和南非。路透分析师安迪·穆克吉(Andy Mukherjee)表示,量化宽松事实上未能提振这些国家的需求。
伯南克早前被多次问及对QE溢出效应的看法。但他始终强调,美联储进行的政策选择是基于提振美国国内的经济。
下一个QE?短期内不太可能!
尽管始终强调QE是一个非常规的临时性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六年来几乎没有间断的三轮QE使得外界对是否还有第四轮甚至第五轮QE抱有疑问—毕竟美国磕磕碰碰的经济数据并没有完全让投资者释怀。
但最近的一些迹象显示这一可能性越来越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声明中,针对就业市场,美联储彻底改变了措辞。委员会表示,已经观察到稳定的就业增长以及走低的失业率,并强调此前一直重申的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正在逐步减少”,而不再像前几次那样强调“劳动力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
这是美联储近期首次肯定就业市场得到显著的改善,也意味着美联储主席耶伦一直以来重视的就业问题可能不再是其首要关注对象。一系列就业市场指标—包括劳动力参与率、工资水平以及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等,均显示目前离美联储期望的充分就业目标所差不远。
分析师认为,就业问题好转之后,美联储将把政策重心转移到改善通胀率的问题上来。在这一点上,即便不倚仗QE这个强大的非传统工具,美联储手里仍然有许多牌,以确保在经济出现意外时做出应激反应—毕竟其手里还留存着资产购买计划中留存下来的不断到期的各类国债和抵押担保债券等资产。
美联储曾表示,三轮QE过后其资产负债表上大约有4.48万亿美元规模的债券,其将在这些债券到期后重新投资,将其规模保持在这一水平,并且这一策略将保持到至少首次提升联邦基金利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联储仍然可以通过控制债券供应量来压低长期利率。29日的声明显示,美联储仍然决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目标区间。而一旦升息的时间表确定,表明美联储对经济复苏有足够的信心,那么QE就自然不是届时应该考虑的工具选项了。
QE4并非完全不可能,但目前看来出现的条件并不具备。
科斯特格表示,QE4的到来只有基于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比如欧洲主权债务压力深化再次造成市场动荡加剧,其次是消费者支出方面的数据持续走低以及房屋数据持续恶化,另外,新增就业水平持续低于150000人甚至100000人以下,核心通胀率下滑到1%左右。而这些目前看起来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发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