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修复兰州的本土记忆——大西北传媒《报中报》答朋友问

时间:2014-10-21 08:5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童微陈冬梅 点击: 载入中...

版面截屏

 

  大西北网10月21日讯 10月13日,大西北传媒正式在《鑫报》推出《报中报》栏目,本栏目分德源、本土、水墨、文览板块。《报中报》正式推出一周,社会反响很大,虽说已经被冲击到边缘地带的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或许已经被许多人淡忘,但当我们再次提及时,听起来既陌生又有趣。随着本栏目的推出,扎根本土的文化再次被推崇。在本栏目推出一周后,一些喜欢这个栏目的读者,分别给我们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有一些读者对我们的《报中报》有些疑问,值此,我们将一一解答。
  
  答记者问:
  
  (一)读者:鑫报推出的《报中报》是由哪里出品的?
  
  《报中报》:是由大西北传媒出品。大西北传媒集团是兰州一家传媒历程较长、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媒体集团。
  
  目前,其旗下拥有大西北网、大西北网络新浪微博、大西北生活网、大西北生活网新浪微博、大西北微信公众平台(dxb10000)、大西北手机客户端、兰州那些事手机客户端、科技鑫报、鑫报微信平台、兰州365房网、lz365f微信公众平台、爱奇艺视频甘肃运营站、路牌广告等现代化、立体化、全方位传媒资源矩阵。
  
  大西北传媒集团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的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和强大传播实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兴媒体集团。
  
  大西北传媒不仅给大家提供最强大的新闻内容,而且还对各类企业提供宣传服务。
  
  (二)读者:大西北传媒为什么做《报中报》,又为什么起名叫德源?
  
  《报中报》:抢占并游览中国文化的“道德高地”。在如今网络及多媒体的冲击下,更多的快餐式新闻被人们所迷恋,而对于四书五经、中国书法、四大发明、国画、唐诗宋词、汉字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是越来越淡薄,甚至将其遗忘。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其实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着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过,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历史上有司马迁著《史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李延寿写《南史》《北史》……一部巨著的价值需要在今后的历史岁月中接受检阅。但历史发展的过程则更需要一个当下的记录和见证,让人们铭记参与者勇于担当的品质和卓越的建树,让大西北传媒的《报中报》做这样的记录者和奋斗者。
  
  也正因为如此,大西北传媒推出《报中报》,想将这块被人们淡忘的传统文化再次呈现,想用这种方式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大西北传媒推出《报中报》的初衷。
  
  另外,有读者问我们为什么要起名为“德源:那么我们就来解释一番其中的用意。德:为道德、源:为源头。综合所述,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最初的道德源头开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
  
  (三)读者:你们对《报中报》之本土栏目的理解是什么?
  
  《报中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块土地的历史就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历史,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一种不可分离性,说明了人与自然一种天然关系,说明了主观须与客观相符的基本规律。
  
  其实,在网络冲击下,信息海量呈现,就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们淡忘了自己所生活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和故事。其实,每个人生活的这座城市,都与生活历史和当地人文环境紧密相连。
  
  兰州这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以军事重镇、丝路商埠和茶马互市而闻名遐迩,为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和西北经济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兰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北地区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自古以来,兰州不仅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是中原地区与欧、亚、非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与政治相互往来的交通要道。兰州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它“地踞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之处,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衔接、畅通,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兰州虽然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因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到了兰州附近后,无论走哪条路线,都必须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而金城渡口又是这一带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之一,因此兰州仍不失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兰州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兰州位于黄河上游。黄河自西向东流贯兰州,市区的主要部分建筑在黄河两岸的一片片谷地上。正由于黄河横贯兰州,为了渡河,治河而修筑了一些渡口和一些桥梁。再加上兰州的水流难以舟楫,我们的先民们便独创了黄河轻舟—皮筏。兰州的渡口主要在黄河岸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一班都出现在峡谷下口与宽阔的河谷盒地交汇处。兰州境内黄河上的渡口主要有河口渡,又名金城渡口;新城渡;钟家河渡;浮桥渡;金城关渡,又名金城津;皋兰县什川渡等。特别是金城津和金城渡口更为重要,它们与永靖县的临津渡口、靖远县的索桥渡口,同为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几个咽喉要津,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另外,夏商周时期,甘肃一带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古代羌人的活动区域。西周末年,秦人开始崛起,秦文公时农业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秦的疆域逐渐向西扩展,农耕经济区也不断向西推进,羌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开始畜牧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生活。蒙恬北伐匈奴后,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传到兰州,兰州地区开始了有组织的比较系统的开发。西汉时,霍去病大胜匈奴,将兰州地区纳入西汉版图,汉武帝设河西四郡,修筑了从朔方到令居(今永登),并效仿秦始皇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兰州也成为重点区域之一。从此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在兰州地区融合,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也在此融合发展。
  
  历史上的兰州如此重要,当前兰州也不逊色。如果想要了解大西北,那么你必须了解兰州,因为兰州是大西北的窗口。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那些关于民俗文化、关于本土文化的记忆和流传,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被淡化、被遗忘。关于兰州,我们只能在金城揽胜图,和一些关于兰州历史文化的书籍中寻找些许印记,然后才能大概了解。现在,大西北传媒推出的《报中报》之本土栏目就是要从最大的范围、最精的细节、最细的切入口,来还原兰州的历史,让我们为身处这个城市而感到自豪。
  
  而另一方面,尽管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许多传统的本土民俗文化并不被当代年轻人所熟知,比如,他们知道星巴克、麦当劳等这样的洋品牌,却未必知道兰州的炭市街在哪?贤后街为什么要叫贤后街。
  
  正因为此,大西北传媒推出的《报中报》栏目正好填补当代年轻人对这部分文化的空白。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希望本栏目能将我们身边的这些民俗文化再次拾起,找回过去的事。
  
  (四)读者:《报中报》之水墨栏目主要以书画为主?
  
  《报中报》: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就像“天书”一样难写;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连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同感,当汉字正在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时,我们渐渐发现,平时里很常见的字竟然想不起来如何下笔;原本认识的字突然间忘记了读音,多少人变成了只会敲键盘不会写字的“新文盲”。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键盘和手指代替了笔,成为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拿着笔在纸上认真书写的情景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在互联网时代,键盘输入取代人工书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事实上,用键盘打字也的确有很多好处,比如速度快,准确性高。尤其是各种联想功能很强的输入法出现以后,键盘打字愈发迅速和简便,这对于高速度的生活节奏的人而言,有很大便利。但是,匆匆的“键盘跳舞”之后,只剩下对汉字写法、韵味的一片空白。文字成了冷漠的工具,不再是寄托思想与情感的精灵了。这是对文字的背叛,也是对文字的亵渎。
  
  古语有云,“见字如人”、“字如其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愿再拿起笔写字,曾经收到的情书,还有对方笔尖下的余香。写满日记本的青春,在回忆中愈加清晰。什么都可以批量生产的年代,只有手写的文字,无法轻易复制,需要用心、用时间才能写出漂亮的文字。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键盘时代”,因为毕竟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不过,我们在享受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失落传承文明的责任。我们需要“书写的舞蹈”,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在慢生活中感悟文字的独特之美,感悟文明的根、民族的魂。事实上,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让孩子学会写一手好字,高科技的技巧很容易被孩子们掌握,但那些需要内心沉淀的东西,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时间累积。写字,好好写字,成了孩子们学习沉淀自我的方式。实际上,不管字写得好不好,愿意书写,已经代表着一种自我修炼的态度。
  
  面对“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在数码时代,我们要尽量避免汉字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这场“汉字保卫战”,让我们的汉字更好地流传。
  
  我们就是基于此,开设《报中报》之水墨栏目,我们要从母语出发,从汉字出发,我们要改变如今的人们不认识字、不会写字的这种现象。我们要普及中国文字的韵味。中国汉字是有形状,是有美感的,所以我们在水墨栏目放进去了书与画,一方面是向大家介绍一些中国有名的书法家,另一方面我们主推本地名家。
  
  (五)读者:《报中报》之文览栏目将要怎么做?推出哪些内容?
  
  《报中报》:《文览》是我们在办报之初就开设的栏目,向读者展示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深受读者喜爱。在间断一段时间之后,2011年,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又恢复该栏目,选登中国历史、世界史、优美散文以飨读者。现在我们将再接再厉将这个栏目做精做细,办得更好,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了解祖国的历史。
  
  (六)读者:如果我们想给《报中报》投稿的话,应该往哪投?
  
  《报中报》:首先感谢广大读者对我们《报中报》的支持,并欢迎喜欢本栏目的读者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地址:568201370qq.com;tongwei0811@sina.com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推介会上兰州的这些“宝贝”出尽了风头
  • 一台无人冰箱的“自白”,让我们看到高温下兰州的另一面   
  • 盐什公路因滑坡封闭施工什川至兰州的车辆需从皋兰绕行
  • 2018首场雪即将“到货”兰州的小伙伴请注意“签收”啦
  • 不忘初心苦干实干努力把兰州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 流浪在兰州的武威小伙:你的冬天不会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