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务实清廉”典型陈冬梅事迹(下篇)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她经常奔走在群众之间排忧解难;作为一名街道“领头雁”,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为困难群体筑起爱的“堡垒”……在西湖街道工作的日子里,陈冬梅以忘我的精神,每天奔赴在基层的大街小巷,用实实在在的帮助,不断影响和改变着辖区群众的生活,那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鼎力帮扶,不断为辖区群众筑起爱的精神长城。
从被救助到帮助别人
每天的午餐和晚餐时间,在兰州市七里河西津西路上,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她骑着自行车,提着保温饭盒,准时出现在西湖街道“夕阳乐”餐桌,打好三份餐,然后继续沿着西津西路前行,将饭菜逐一送到建工中街社区的三位老人家中。
每次送餐的最后一站,她总会到83岁的孤寡老人汴秀英家多逗留一阵时间,陪老人聊天、打扫房间、清洗衣物……她叫李淑君,今年51岁,是西湖街道的一名助老员,这样的送餐生活,她已经坚守了整整5年时间。
10月16日,跟随李淑君的送餐步伐,穿过狭长的走廊,记者来到汴秀英老人家中。老人家中陈设简朴整洁,床单不算新,边角却伸得平平整整,让人不忍心落座。
“老人爱干净,我们也经常帮忙收拾。”李淑君说,遇到节假日餐桌休息,她就会在家中做好饭菜给老人送来,只要老人有需要,她就会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处得时间长了,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时常惦记着”。
“街道对我真是好,天天过来照看我。”品尝着美味的炒菜米饭,汴秀英老人满脸都是幸福。老人没有子女,十年前老伴去世后,老人独自一个人居住。
为了照顾老人的生活,从5年前西湖街道“夕阳乐”餐桌建立起,就给汴秀英老人免费提供饭菜,李淑君就承担起给老人送餐的义务。
当初送餐时,汴秀英老人称自己“牙不好,咬不动”一再推脱。后来李淑君才知道,老人没有收入,每月仅靠低保为继,“这么好的饭菜还送上门,老人怕自己交不起饭钱,说什么也不吃”。
后来,通过街道领导亲自上门做工作,汴秀英老人、得知“社区不像孤寡老人收钱,每顿饭都是免费的,其他生活条件较好的老人,街道也收取6元钱的成本价”。
多年如一日的送餐生涯,使李淑君和汴秀英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李淑君因生病将汴秀英老人的饭菜托付给其他助老员。
当得知李淑君生病的消息后,汴秀英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她买好了一袋水果,因不知道李淑君家的具体住址,在她所居住的小区里徘徊了好长时间,最终还是将心意未能送到。
几天后病好上门时,汴秀英老人买的水果有的已经腐烂,但她还是嘱咐李淑君:“好的拿走,坏的留下。”
这些点滴的感动,都如一剂良药一般抚慰着李淑君的心灵,也激励着她不断向前。其实,李淑君本身也是“民情流水线”的获益者。
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下岗多年的自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在床上,年幼的儿子还在上初中……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淑君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一定要坚强,把儿子拉扯大,有困难找我们。”至今,李淑君还清晰记得陈冬梅书记亲自登门时的安慰。街道及时将李淑君和孩子纳入低保,还利用街道的“一元钱爱心党费”给予孩子发放助学补助,街道干部也经常探望,鼓励她重拾生活的勇气。
提及往事,李淑君不禁泪如雨下:“没有陈书记,我根本撑不下来,不可能有今天。”至今,回忆起陈冬梅书记帮助自己的点滴,李淑君依然历历在目……
“我的儿子和陈书记的孩子一样大,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每次买辅导资料,陈书记都会给我的孩子也买上一份。”
“为消除儿子的自卑心理,陈书记将儿子吸纳到社区做志愿者,让他在传递爱的同时懂得感恩。”
“儿子考上甘肃农业大学,开学时陈书记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了一个漂亮的拉杆箱,她说‘要让孩子和同龄人一样很体面的进入大学校门’。”
……
如今,李淑君的儿子已顺利从大学毕业,并且在四川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李淑君说,病情得到了好转后,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传递爱,“在我困难的时候,社区把爱无私的传递给了我,当我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也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一直延续着的爱心
其实,除了李淑君给予汴秀英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外,周围的邻居和西湖街道的书记主任们,也都给予老人很多帮助,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冬梅,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
如今,在汴秀英老人的衣柜里,还珍藏着陈冬梅去年过年时送给她的大红色羽绒服棉衣,在她家的柜子上,陈冬梅自掏腰包购买的24英寸长虹牌液晶电视机,是老人家最值钱的物件,为老人独自在家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冬梅就是我的亲闺女,有心里话,我都喜欢和她说说。”提起陈冬梅,汴秀英老人有着说不完的喜欢。如今,虽然陈冬梅调任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但他离岗不离职,遇到节假日,还是特殊节气,她都提着鸡蛋、油、营养品等来到老人家,陪老人聊天解闷。
至今,汴秀英老人还清晰记得去年春节前的那个冬日,陈冬梅为自己购置了大红色的羽绒服棉衣作为节日礼物,“是冬梅亲自为我挑选购买的,她说年纪大了,穿红色喜庆”,提及往事,感激的泪水涌满老人的眼眶。
“书记在我们街道时,辖区的特困群众都认识她。”西湖街道副主任陈莉说,在街道工作期间,一有空闲,陈冬梅都懃下基层,了解辖区群众的实际困难。辖区残疾人陈伟平,因不小心摔倒右手严重受伤,因无钱治疗,致使右手严重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就要截肢,陈冬梅书记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辖区医院为其治疗,并在党员交纳的爱心党费中解决了所有费用,同事积极向区残联申请进行帮扶,终于保住了陈伟平的手。
辖区一位叫李凌召的老人,在癌症晚期,在弥留之际,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瘫痪在床40岁的儿子,他想为儿子办理低保,使儿子的未来生活有所依靠。陈冬梅得知情况后,特事特办,马上安排人员为老人的儿子办理了低保和大病救助。老人在临终前给家人的唯一遗嘱是:“陈书记是我们家的恩人,一定要代我好好谢谢她。”
当陈冬梅看到辖区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时,通过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利用党建联席会,将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组织起来,开展交纳“1元钱”爱心党费活动。这一活动一坚持就是十年,共收到爱心党费220余万元,对辖区困难群众1700余户,近4000人次进行了帮扶救助,对贫困大学生182人次进行了每人2000元的助学救助,还对17名孤残儿童进行了长期扶助。
今年51岁的王秀芳,是西湖街道骆驼巷社区的残协专干,她和丈夫都是残疾人,经常闷在家里依靠政府补助生活,得知王秀芳家的实际情况后,陈冬梅经常给她家“送米面油,补助金等生活帮扶”,还鼓励王秀芳走出家门,加入自己创办的残疾人技术团,如今,王秀芳不但拥有了残疾专干的职业,每月能拿到1200元的工资,在每周两次艺术团活动中,她和团里40名残疾人一道,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将艺术水平向专业靠拢。“心情好”是王秀芳目前最直观的感受。
……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在多年来的基层工作中,陈冬梅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放弃和失去的太多,自己的母亲卧病在床直至去世无法经常到床前尽孝,儿子上学老是自己解决午饭问题。
今年6月,当得知组织上决定将她调任到新岗位任职时,陈冬梅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自己长期帮扶过的就、困难老人、残疾人一一进行走访告别,进行最后一次帮扶慰问。被帮扶的群众紧握着陈冬梅的双手,依依惜别,热泪盈眶。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离老百姓的需求差远了。”陈冬梅说,作为一位基层工作者,和老百姓相处的时间久了,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她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应该做的事情,更多时候,辖区的群众的精神更值得她去学习,她将永远珍惜这份友谊,还有来自基层工作的那份快乐。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