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免于惊恐的自由

时间:2013-07-29 18:54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戎国强 点击: 载入中...
  (一)
  
  最近,接连几起暴力事件,都有孩子直接或间接受害——孩子,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也许,“在我们社会中”这样一个讨论范围,过于模糊了一点;把讨论范围规定在“在社会管理行为中”,也许更准确一些;“孩子”自然也是一部分孩子,管理对象的孩子。
  
  《新京报》报道,北京田先生,是一家杂志社的副社长,读小学的9岁女儿小颖(化名)正放暑假,田先生想让她摆摊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便与女儿在自家附近的前海摆地摊卖些小台灯、多色灯。田先生用A4纸打印了一张说明:“我是小学生,社会实践,挑战自我,快乐假期,城管叔叔多多支持,谢谢。”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挑战”了谁。25日晚9时许,什刹海综合整治办公室人员前来“执法”,多名管理人员当着孩子的面,殴打田先生,田先生在双手被控制时也咬了对方。从视频中可以听到田先生9岁女儿的哭喊声:“别打我爸爸!”哭喊声充满了惊恐,一直喊到嗓子干呕。当时有围观市民多次高喊:“有孩子呢,算了,别打了。”但是,他们继续“执法”,继续“管理”;女孩继续惊恐。
  
  (二)
  
  9岁的孩子,已经记事并懂事了。她说:“我一定要回去告诉我的同学今天发生的一切。”暴力侵入了她的心灵,会对她的心理、个性以及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她今后要工作,还要恋爱、结婚、养育孩子,她会如何对待走进她的生活、她的世界的人?她的世界还是25日晚之前的那个世界吗?快乐,纯真,没有对人的害怕、防范、仇恨。但是,这个世界已经被打碎了;这个被打碎的世界,今后会不会去打碎另一个世界,成为另一个世界——比如她的孩子或她所遇到的别的孩子的悲剧之源?
  
  (三)
  
  “当着孩子的面,殴打……”,老实说,这样的文字表达,本人也不是很习惯。打都打了,打就打了,还在乎是否“当着孩子”?这样说话,语气才自然,合乎逻辑,更合乎习惯。特别强调“当着孩子”云云,像是在找碴,在吹毛求疵——在我们的文化中,在相当多的人的意识中,“当着孩子的面打人”,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不在“注意事项”之内。尤其是在行使权力,行使管理职责时,在做“正确”的事情时,好像更无须考虑孩子是否会“惊恐”。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类似的管理行为屡屡出现呢?
  
  今年3月7日,广州城管在“管理”一名带小孩的年轻女商贩时,一名城管人员掐住女商贩的脖子并往下按,最后用一种塑料铐子将女商贩双手反绑。有一张现场照片在网上引起众人愤怒:被反绑的母亲蹲在执法车旁,才1岁多的小女孩偎依在母亲怀中哭,年轻的母亲身体前倾,呈抱孩子的姿态,但反绑的双手无法抱住孩子。整个“管理”过程,都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的。
  
  (四)
  
  母亲的怀抱,对一个才一两岁的孩子,就是整个世界。才一两岁的孩子,心智的成长刚刚开始,会不会产生“惊恐”的感受?那么她当时是什么心情或感受?或许她还不会“感受”?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通过文字去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无法进入她的世界,虽然我们也来自那个世界。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被植入暴力后,如何支离破碎并且难以愈合?
  
  (五)
  
  这些打碎孩子世界的人,他们的世界曾经被人打碎过吗?这种可能性很大。
  
  昨天,《潇湘晨报》报道说,长沙退休教师温庆福,每当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文革中用暴力行为对待老师张琼英的行为,就愧疚不已,他怕再不道歉就晚了,投书当地报纸,希望“当面跟张老师说声对不起”。该报收到张琼英子女的回信:“温老师,您可以放下这份愧疚了。”报道说,温庆福记得,1968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当时的青年“积极分子”温庆福接到任务,带人去抓张琼英。“大约是半夜一两点钟,我带人来到张老师家里敲门,张老师10多岁的小女儿惺忪着眼把门打开了。”之后,张琼英被押着离开了她的居所。温庆福看到“她的两个女儿惊魂未定,强忍着和母亲离别的痛苦样子”。
  
  (六)
  
  显然,两个孩子“惊魂未定”的神情,一直留在温庆福的记忆中,“惊魂未定”一直刺激着、提醒着温庆福的良知,让他内心不得安宁,直到他向世人公开忏悔。
  
  这种暴力行为,在那个年代是受到鼓励的,因此,这种暴力十分普遍,这种惊恐不安也十分普遍。凡50岁以上的人,凡记忆功能正常,都曾亲眼目睹。但是,文革结束后,没听几个人说起,一段刚刚结束的历史,竟然无声无息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因此,温庆福的忏悔才会成为新闻。但是,暴力是一种能量,必然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释放,而忏悔也是一种释放;一代代传承下来,体现为一种“管理”行为,“执法”行为,也是一种释放,比个体行为的释放更强大,释放到谁头上,就是一场灾难,人性的灾难,人道的灾难。如果我们不能遏制暴力管理,我们将一直生活在惊恐中。
  
  暴力是一种能量,必然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释放,而忏悔也是一种释放,“执法”行为也是一种释放。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地评线】怀一颗敬畏之心,伴孩子健康成长
  • 第一报道|在海外,习主席听孩子们唱诵过这些中文诗、中文歌
  • 谁来关注穷人孩子的心理健康
  • 如何给孩子补上理财这一课
  • 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国家
  • 让孩子远离精致利己的“处世哲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