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7月15日讯 老奶奶已是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她上场一亮相,台步、手势似行云流水,运用得恰到好处,马上引得了满场彩……上午10点多,在五泉公园内的一个临时戏台上,当80岁的王晓玲以翻高八度的嗓音来了一段秦戏时,不少路人驻足,听得入了迷。
王晓玲艺名“九龄童”,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她七岁从艺,八岁登台,九岁成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她在秦腔戏剧舞台上度过了五十多个不平凡的春秋,在千里陇原乃至国内戏剧界享有盛名。如今,王晓玲老师已经80多岁了,平日里,再难听到她的戏。没想到,在五泉公园内的临时戏台上却能一睹老艺术家的风采。
王晓玲这次给戏迷和游客们带来的是一段“赶坡”,是《五典坡》里经典的一段。她的唱腔功力尤深,发音自然,音色明朗,字正腔圆,高音铿锵有力,低音委婉动听,在一些唱腔的高低变化上有异峰突起之妙。一段唱完,她双手抱拳,向观众深深致谢。这时候,戏台前后左右都围满了男女老少。一位四五岁的孩童仰着小脸,“痴迷”的望着王老。
“这个秦剧社是自发组织的,有很多退休的专业演员,也有票友,有戏迷。我每天早上9点都会过来这里唱一段,大家爱听,我就会一直唱。”王老说。
在王晓玲老师的指引下,记者在人群中找到了这个剧社的社长。王社长退休前在话剧团工作。他告诉记者:五泉秦剧社成立10年多了,已从当初的不到10人扩充到现在的40多人。在这个群众剧社中,既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每逢节假日,剧社还会开展公益性化妆演出。为此,大家自己集资购买了乐器,话筒等设备。
“对大多数退休演员来说,在这里演出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人切磋,所以我们都很乐意。而对于一些票友来说,能在这里和其他人交流,甚至得到专业演员的指点,都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我们现在代表剧目有《三对面》,《四郎探母》和《斩窦娥》……”王社长说,剧社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群热爱秦腔的戏迷。“希望今后能继续为周边居民、外来游客带来原汁原味的甘肃秦腔戏。”
■人物简介
著名秦腔艺术家王晓玲九岁成名
1931年12月6日出生于甘肃临洮,七岁学艺,八岁登台,九岁成名,人称“九龄童”。四十年代就名震金城兰州,誉满西北诸省。她先后在兰州新新社、众英社、金城剧团、平凉平乐社、武威新伶社、新疆新中舞台等多家西北著名的秦腔戏园献艺,与同期活跃在兰州戏坛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等是亲密好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兰州文化社的骨干演员。先后参加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十大油田送乡音演出以及福建前线对台广播演唱等活动,受到政府嘉奖。1956年加入甘肃省秦剧团,1988年光荣退休。
王晓玲少年成名,勤奋好学,从未间断对秦腔艺术的孜孜追求和苦苦探索。曾得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的教诲;和常香玉、陈素贞、筱兰香、王香兰等艺术名家在兰州相处的日子里,亦经常切磋技艺,获益颇深;也曾得到不同行当的老艺人如麻子红、王文鹏、李可易、田德年等在表演、台词、唱腔上的很多指点。她善于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形成了独具个人魅力的艺术风格,在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里,主演过近百本秦腔剧目,成功塑造了如:秦香莲、王宝钏、白素贞、玉堂春、杨玉环、白玉楼、孙尚香、刘胡兰、白毛女、桃妆女、兰艳娘等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为贫困地区和儿童福利基金举办的募捐义演。现为中国剧协会员,甘肃省剧协理事,曾任甘肃省文联常委,第一至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朱老总在兰州视察期间接见王晓玲时风趣的勉励她要“为社会主义演到九十九”。1955年在《三堂会审》中扮演苏三获得西北五省汇演一等奖,她一生获得的各种奖项不计其数。
参加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会的留影。
和梅兰芳等戏剧界人士在一起。
解放前,在新疆的留影。
(更多内容请关注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xi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