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系列报道之七
鑫报讯 曾经,因靠近黄河,土地肥沃,又有几座水车从黄河提灌浇地,盐场堡堡外阡陌纵横,果园、田地连绵数里,盛产水果、蔬菜。闻名天下的兰州白兰瓜最早就是在盐场堡试种成功的。
因为这些过往,如今,在盐场堡一带,虽然城市的步伐距离这里越来越近,但在高楼大厦耸立的同时,在还未被征用的一些土地上,这里还延续着蔬菜种植的传统。
提及盐场堡一带的菜地“情结”,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想起这里的果园菜地。
“盐场堡的蔬菜,供应着兰州大半个市场,果园里苹果和梨,一到秋天满树都是。”回忆起盐场堡田地的繁荣,今年已年过花甲的草场街老住户张公荣依然记忆犹新,“赵家庄一帯都是大片的果园菜地,在紧邻黄河水的沙沟上挖一道水渠,饮水灌溉,所以这一带土地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很是香甜可口”。
“那时候,盐场堡比雁滩好,从中心滩一直到徐家山根,处处是水车灌溉的良田,一遇到黄河发大水,许多雁滩的村民就坐船到盐场堡来避难。”提起以前的盐场堡,张公荣说,曾经家门口一出门就是一条‘商业街’,卖锅盔、肉、凉皮子的都有。逢年过节,都有社火队进入盐场堡到城隍庙里上香祈福。
在经大砂坪的出城公路修通以前,盐场堡作为兰州的卫城扼守兰州通向银川、包头方向的水陆交通,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盐场堡一带长期作为兰州北岸重要的隘口、驿站。在商贸业异常繁荣的背景下,这里农耕文化的传统,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至今。
今年45岁的杨先生一家家住杜家台,在他的记忆中,和很多盐场堡一带的居民一样,他家一直以土地为生。至今,虽然城市化进程中“1亩多的土地被征用”,但杨先生家至今还种植着不到一亩土地。
“土地被征后,家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杨先生说,也为土地征用,他和家人的身份由“农民”置换为“市民”,家里也住进了楼房。但处于对土地的特殊情感,平时他和妻子还是一边打理菜地,一边在市区打零工。
“今年地里的番瓜长势喜人,能带来数千元的收入。”在打小的记忆里,每到周末,杨先生都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前往菜地劳作,又那么几次,在父亲的带领下,他和父亲天还没亮就起床,载着地里的蔬菜到兰州的各大农贸市场叫卖。
早出晚归的耕作和销售生活,给杨先生留下难忘的记忆。
“盐场堡的番瓜,一直以来都很出名,现在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了,但还是供应着兰州大半个市场。”杨先生说,自从从父母手中接过种地的活儿,从犁地、施肥、插苗、病虫害防治,到成熟后的交易,他都全权打理着。从中,他也深刻感觉到劳动的不易,但更多的时候,他也为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而满足着。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多年时间里,杨先生已经习惯了春季守在菜地种苗施肥的耕种耕作;也在番瓜成熟时节,骑着三马子连夜赶往以前的张苏滩市场,如今的大青山批发市场;而家门口的盐场路,则一路见证着他的辛劳与付出……
“每次揣着卖菜换来的辛苦钱,走在坑洼不平的盐场路上,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杨先生说,多年的种植番瓜“情结”,给他的生活留下了特殊记忆。
如今,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杨先生家仅有的菜地将会被完全占用。在杨先生看来,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到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让出土地,支持政府的开发建设。
但是,杨先生表示,在还未征地的这些日子,他会一如既往的实施番瓜种植,美美地享受那份土地带给自己的快乐。
编后语
在经历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漫长岁月中,如今,盐场路这条古代通往宁夏、内蒙的古驿道,迎来了30年来的首次大修,让很多兰州人对他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从即日起鑫报社区河北版特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栏目,一起回忆这条带给大家便利和梦想的大道。无论你和盐场路这条道路之间存在怎样的故事,抑或是你对这条路充满什么期待,您都可以拨打本报热线8186222,或通过QQ:27072924及@大西北网络、@兰州那些事 共同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共同见证盐场路上的那些时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