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手的人民币厚度是以前的几倍,能达到六七千元,甚至更高,但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拮据’。为了让自己的美丽生活越来越红火,一年中我们精心策划:贷款买房、买车;学会透支消费,充电、、旅游、购物、享受生活,努力地让自己精彩,但手中有限的人民币却经不起我们折腾,虽然它也努力地在往上攀升,到年底了,发现口袋里没剩几个钱。”这是一位职场人的心声。
NO1:钱只有消费才有价值
邹倩在领了第一份薪水后,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和兴奋,这是她职业生涯的开始,她已经告别了青涩的学生时代,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场人。终于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钱袋,拿着第一笔薪水,她为自己买了一张价格不菲的年度健身卡。邹倩对此举的解释是:努力赚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以前因为没有自食其力,全靠家庭的给予,所以,即使有想法也很难变成行动,但现在却不同了,一份稳定的职业,给了我一份固定的收入,我可以过我所想要的生活。
现阶段,邹倩的人生目标很明确,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尽情享受生活。她的做法曾引起父母的不满,认为这种“月光族”的生活缺乏远虑,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为将来考虑,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但邹倩却不认同父母的观点,社会在快速发展,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她不希望自己像父母一样,把辛苦赚来的钱变成存折上的数字,慢慢的等待它的壮大,生活却在枯燥、乏味中度过。
健身卡只是她“善待”自己的开始,下一步她的主要目标是购置衣物。“从小到大,一直是妈妈帮我买衣服,审美标准也完全依照她的,我在这方面就根本没有发言权,尽管我对妈妈的审美观实在不敢恭维,但也无奈,没有独立的我只有顺从。”她说。如今,她有能力和实力选择自己的喜好,虽然对昂贵的衣物只能观望,但时尚并不等于昂贵,她更喜欢的是那些特色小店。以后,她会根据钱袋的饱满程度,不断地实施她的“下一步”。
NO2:高薪水但缺失了幸福感
收支不平衡尚且好办,无非开源节流,但如今,不少年轻的职场人却受困于“高薪贫困症”,物质很丰富,精神很贫瘠。由于缺乏对工作的认同感,再加上对未来的焦虑,时不时冒出“如果跳槽,我还能做什么”的困惑。
“别看名片上这个经理那个主管的印的好看,说到底就是一个靠嘴皮子过日子的销售员。在眼下这种市场环境下,你说什么产品不是靠销售员推销出去后而赚钱的,但指标总是要完成的,提成总是要拿的,所以客户总是也要被‘说服’的。”刘宇峰带着嘲讽的口气告诉记者,“我们在做销售的时候,有时就觉得自己像是个骗子,忽悠完老的忽悠小的。”
今年36岁的刘宇峰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做销售工作,从小型销售公司,到大型销售平台,就事业发展轨迹而言无疑是一步步在往高处走,而伴随着职位的变化,工资收入也在稳步攀升。但对这一切,刘宇峰并不以为然,用他的话说“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忽悠而已”。“在经历了一次次跳槽后我发现,很多销售公司看重的根本不是你的个人能力,或者说他更看重的是你背后的客户资源,也就是你能带来多少客户,能够将多少钱拉入账。”
刘宇峰坦言,无论是给谁打工,老板眼中只有利润最大化。“根本无所谓你有没有专业的背景,也不在乎你到底懂多少,只要记住你就是一个销售,能卖掉产品就优秀”。
不可讳言,能坐到今天这样一个位置,刘宇峰绝对是一个优秀的“销售”,但对于到手的这一切,他却直言,“没有认同感,更没有幸福感”。他认为,“做销售这行真的毫无发展前景,背地里还不知道给多少人骂了。现在对我来说工作就是看在钱的面子上,根本不涉及自身价值问题。”
NO3:生活讲究质量不是数量
此外,受外来消费观念的冲击,物质化倾向严重,更多的职场人在精神生活匮乏的情况下,把空虚转嫁到购物欲望上去,在购物中寻求刺激和安慰,追逐物质享乐性消费。
李苏对品牌就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品牌皮包。因为工作关系,她经常往返于深圳、上海等地,这是她品牌包袋的主要来源。LV的华丽、GUCCI多变,对于她都极具诱惑。李苏在一家外企药业公司做销售代表,有份丰厚的薪水,年底根据业绩除了提成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所以,适度地追求品牌对于她来说是件轻松愉快的事,虽然她已经结婚并有一子,但她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是超前的,她不喜欢刻板的生活,更不喜欢盲目地跟风,对于生活,她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我的家人,包括父母就认为花几千元就为了买一个小巧精致的皮包,不可思议,公婆也曾为此事与她发生争执,觉得她太浪费,也太不会过日子。但我在这方面却是坚持己见,我行我素,赚钱很不易,如此辛苦只为了做无谓的积累,把生活过得苦哈哈的,不是太委屈自己了?只有懂得付出,也懂得获取的人,才是真正懂生活的人。”李苏认为。
高薪职场人放大了消费内容,享乐性、感官性物质消费比例增大。这部分支出居高不下,主要也是因为
这一类人群的消费意识有了变化。他们接受新的时尚消费观,他们的消费倾向异采纷呈,对品牌的追逐与消费意识已经超前。
NO4:“充电”成生活主要内容
与李苏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的是,张亚静开始工作后,就一直保持着充电状态。首先是读完了专升本,接着读英语,这两天刚参加完全国研究生考试。她告诉记者,并不是自己特别爱读书,只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稍有疏忽,就会被社会淘汰,不断保持充电状态,不仅可以持续吸收新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始终与社会的主流人群保持同步,无论是对工作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我在读书过程中认识了一批新朋友,他们都是来自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哪怕只是和他们聊天,都会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随着自己知识层的开阔,我觉得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在改变,思考问题也更周到具体,对一些事物的观点更为成熟,这些对我现有的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张亚静说。虽然,充电花去了她的一部分积蓄,但她认为值得,她对自己的将来很有信心,现在的付出,是为以后能更多的获取打下了良好基础。
NO5:有高薪想跳槽也被父母拦下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对工作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焦虑其实是职场人的“通病”,即使没有一份可观的薪水,又或者从事着外人看来体面的工作,但职场人一样会有“我要不要继续这份工作”的“纠结”。
在一家大型通讯行业工作的张艳一直徘徊在“要不要跳槽”的选择中。两年前毕业后,她获得了让不少人艳羡的稳定工作,优渥的福利,闺密们都笑言“可以一辈子干到老”。然而,现实却让张艳颇为“纠结”,经过初步的安排,她被分配到行政科室工作,每天要做的事很多,却每样都很琐碎。
“会议记录,整理不同部门的总结报告,做PPT,说白了就是文案工作加打杂。”学生时代就不擅长写作的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日日与文字打交道,“太痛苦了,每句话都要憋很久。”让她最痛苦的并非“码字”,而是看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上升空间。“部门里全是比我年长一点的女性,怎么升职也轮不到我。”张艳苦笑道,“而且我每天就做这些打杂的事,连跳槽的本钱都没。”
在张艳看来,这份工作看似清闲,实则“忙得脚打后脑勺”,日复一日,毫无价值提升的空间。每每想要跳槽,却被父母拦下,“国企的工作多稳定!”张艳却坦言,看看身边的朋友,工作就像围城,各有各的烦恼,“有些太辛苦,有些竞争过于激烈,仔细想想,我这份工作性价比还算可以,所以挺纠结的。”
然而,张艳最终还是决定离开。“我已经面试了一家网络公司,希望换个能帮助自己成长的环境。”
专家观点:
适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盲从
高薪“贫困”族的出现,说明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并且开始逐渐蔓延。兰大社会学专家刘建伟说。刘建伟认为,高薪职场人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个人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消费、教育培训充电消费、奢侈品消费等几大方面。这部分人最大的消费支出是购物消费,追逐享乐性、感官性物质消费比例增大。“他们的消费观关注自我,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受外来消费观念的冲击,物质化倾向严重,这部分人在精神生活匮乏的情况下,把空虚转嫁到购物欲望上去,在购物中寻求刺激和安慰,追逐物质享乐性消费。”
此外,物质价值的考量标准,也会加强现实和精神的落差,体能性的享乐会使高薪族走入金钱的误区,盲目的精神虚空会使他们产生更深层的职业倦怠。而消除隐患关键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导向问题,要适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盲从,应该进行理智、健康的消费。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