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多个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蔬菜跌价滞销的现象。在河北省玉田县,大白菜的价格已经降至6分钱一斤,在山东德州,不少地方的芹菜由于价格太低无人采摘,田间地头一片冷清。
蔬菜跌价、大量滞销或者是“蒜你狠”、“姜你军”,类似的新闻不断地映入眼帘。同样的主角,相似的剧情,在不同的时间里轮番上演。为什么政府一直在管,媒体一直宣传,菜价却仍然没有走出菜农和消费者“两头叫苦”、流通商“中间喊冤”的怪圈?
需要明确的是,蔬菜价格大涨大跌绝不是因为我国蔬菜消费数量的变化,在居民收入水平和食品结构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对蔬菜的消费在短时间内难以急剧变动;也不是因为人们对菜价不够重视,近年来从政府到媒体,再到个人,都在关注菜价问题。
究竟什么原因使菜价在诡异的暴涨和暴跌之间难以平稳?
追本溯源,除了季节原因之外,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与农户自发种植的经营模式,全面的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尚未建立,以及流通环节过多、储存条件不足等原因息息相关。小户种植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市场信息的不足使菜农难以掌握市场状况。再加上过多的销售层次,不通畅的物流体系,使菜价不断在“价格上涨--种植增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减少种植”的循环中打转。
菜价不是小问题,保持菜价的基本稳定,不仅关系相关产业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居民生活。打破菜价暴涨暴跌的怪圈,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
对政府来说,要及时对菜农种植行为进行指导,加强信息服务。同时减少蔬菜销售层级,谋求建立更加顺畅的蔬菜流通体系。对于市场上的一些囤积炒作行为,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予以制止,杜绝蔬菜中间商层层加码的“山大王”行径。
对农户来说,种菜不能像押宝,赚不赚钱“只有天知道”。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判,由市场决定“种什么菜,种多少菜”,而不是盲目跟着价格的指挥棒一哄而上。另外,农户也应该创新从菜地到市场的多重渠道,一定程度上联合起来,谋求产销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