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湖北文理学院“90后”大学生程威和少数知情的同学、网友一道,含泪悄然送别了自己的母亲,但他“打工救母”“带母上学”“休学侍母”的孝行,却依然在网络上流传,感动着数以万计的网民。目前,学校召开了“学习程威先进事迹座谈会”,授予程威“自强之星”荣誉称号。(11月4日《工人日报》)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程威,当得知母亲患上重病需要立即手术,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挣钱为母亲治病。考上大学后,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把其母亲也“背”了过来,边上学边打工边照顾着。当其母亲将到临终阶段,程威决定暂停学业,休学回老家陪母亲走完她人生的最后一程。这种大孝如歌诠释的是仁孝担当,彰显的是人性正能量。
一个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意味着是改变命运的开始,是值得珍惜的。更何况,在其母患病及治疗期间他已付出了足够的仁孝。在程威同学看来,已付出的这些还不够。他认为母恩是珍贵的,“妈妈要走了,我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只要用我的爱减缓她的痛苦。”“功课以后可以补,但报恩却不能补,毕竟妈妈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一份何等的孝心,这份孝心足以感动中国。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有一句古训叫“百行孝为先”,它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世间最可报答的亲情就是父母情。
然而,时下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太忙碌,为前程忙、为工作忙、为社交娱乐忙、为爱人和孩子忙……忙得连“常回家看看”都难,让父母成为了“被遗忘的人”。不少人如是说:“我也想孝顺啊,只是没有条件、没有时间……”接受下一辈的孝心,成了一些父母的奢望,以至于不少父母亲都过着寂寥的晚年。殊不知,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去尽孝的人,焉能承望爱他人、爱社会?
有一首诗这样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作为晚辈对父母尽孝,就是要在父母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就像程威这样,在其母亲最需要的时候,暂时放下学业,陪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其母亲是欣慰的,而对于程威来说,则没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抱憾。
有孝则德,一个不善于仁孝之人,很难说德有几何。当“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抱憾背后其实是缺少了仁孝之德。因而,我们对程威的“休学侍母”不应止于感动,更应该反思并付诸行动,为父母尽好这一份责任、义务,让这种仁孝正能量发扬光大。也只有做到“孝为先”,人之德才能彰显,才有益于人与人之融洽、社会之和谐。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