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购”,已闹出过不少桥段,如采购Ipad当U盘,而“天价采购”,早就成了政府采购中的痼疾。若化用“那些年体”来形容这,可来上一句“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证的天价U盘”。
在政府采购“只买贵,不买对”的轶闻难绝的语境下,说政府采购很“节约”,难免让人啼笑皆非。日前,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表示,政府采购法颁布10年来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就引起如潮的争议。当然,这不是指采购规模越来越小,相反其规模10年增加10倍,由1009亿元增加到1.13万亿元。
“正面”的新闻,却遭负面解读。民众很想追问的是:10年节约6600多亿的数据,是如何算出的,依据又是什么?语焉不详的新闻表述,没涉及细化的阐释,我们也不得而知。平心而论,就全国范围而言,一年省出600亿采购资金,并非难事。“10年省下6600亿”,或非凭空捏造。
王保安表示,10年来“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的政策逐步建立”,“丰富了财政调控方式,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基本建立等等”。这些显性进步,值得肯定。只是,这些基本的制度性构架,近十年才基本成型,正间接说明了,目前的政府采购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而“采购腐败”,正是寄生在这种制度漏缝中。
优先采购国货,是为支持本土产业、民族企业,但支持是有前提的。假如有些国产物品质次价高,政府部门还要花高价来“采购支持”,也不愿选质优价廉的“非国货”,那这样的采购模式势必问题重重。因为不加区分的一味进行“财政溺爱”,可能适得其反,只会催生被保护企业的惰性,进一步丧失市场竞争力。
当然,除了强制性采购之外,一般部门似乎还是习惯“用市场说话”,某些部门大肆超标采购非国产豪车,也是常见情形。可见,采购法应首要约束的,并非是否支持国货,而是是否公共财政每一分钱的采购,都是秉着不超标不浪费不虚报的态度?
强调“不浪费”,就是因为在一些部门和公众眼里,是“节约”还是“不浪费”,因解释权不同,看法截然相反。以最常见的U盘和内存条为例,一般人如果自费买这两样东西,肯定就会严格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按市场价甚至会疯狂砍价妄图以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买到。这才是“节约”。可是,在某些部门预算里,如果预算又不是那么透明公开,所以“U盘”采购价是可自由支配的,甚至不超标天价采购,不买iTouch4作U盘,预算肯定用不完。就意味明年预算会大幅缩减。想想都心疼,所以明知违反常识,一咬牙还是买了。
所以,10年政府采购,是“节约”还是“少浪费”了6600亿,这笔账最好还是详尽公布具体账单后,请公众来细算一遍。这个监督权、解释权应还给公众,不然,一个U盘你没买iTouch4买了iTouch3,你也不管这叫“浪费”而叫“节约”,那你让我们上哪说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