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的宣泄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人们总是能从繁复的信息中找到各种怨天尤人骂娘的理由,对一些事物稍有不合自己口味的便血脉贲张、咬牙切齿,什么理性、逻辑统统抛之脑后,一骂为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发生根本性变化后,这种情绪更容易被感染,被无限放大。唯借他人之酒浇己之块垒,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在我们身边自然向上、向善的力量正日渐成为气候,推动社会前进,让人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阳光、温暖、积极的一面。
社会转型时期存在浮躁和焦虑。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在带来更多物质方面享受的同时,也在物欲与文明的认知衔接上出现了断点。本报最近报道了兰州牛肉面,兰州网友、狼族车社的新闻,也有意忽视了某些“热得发烫的信息”,目的是想表述我们感知到的一种新的朦胧的思潮和力量:这就是目前在兰州涌动着一种对自己生存的城市自疚、自救,自纠,自赎、自豪的力量。在反省中告别“愤青”式的表述,在埋怨社会不公,政府不作为的同时,也在考量自身做得怎样的价值命题。这种升腾的社会情绪是会逐渐弥漫开来。调整焦距你会看到别样的景致。
“狼族车社”找到了一种社会存在的形式——自主、博爱、平等、分享相辅相成的流行生活方式。折射出人性光辉的东西并将成为未来青年主流的价值观。生活会好起来,好起来后怎样生活?这个命题现实而严肃。他们爱车、爱城市、爱生活,共同做举手之劳的善事。爱车这个共同的志趣把他们平等地聚在了一起,爱生活,他们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和阳光,用爱和感情相互温暖,这种暖意也让他们乐于通过举手之劳去温暖别人。不带任何功利的付出就是阳光,这与世俗的道德无关,与强加的价值观无关,仅仅是朴素的人性,是人性善的一面不易感知的形式。但它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它可以驱散自私的阴霾,融化冷漠的坚冰。
每年马拉松结束后千余株鲜花不见的消息就传了开去,兰州人偷花成了全国笑柄。就如同哈姆雷特所言:“一点小小的瑕疵抵消了一切高尚的品质,害得人声名狼籍。”兰州在承受解释真相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道德高地和市民素质的制高点的解析,加上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事情变得没完没了。情绪化的宣泄伴着暴戾的语言,营造出的是更多情绪化的叛逆。
但今年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表达了对此事的观点。有网友认为,拿走花盆不是市民素质的问题,而是管理上存在成本控制不严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为何要把人理解的那样龌龊呢?将心比心,你会为一盆花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贼?思维成了定式,年年赛事一完,就有人上街找“偷花人”,然后说多少多少花被人偷走了,这样的话只能造成社会的冷漠。
若管理上想办法,将花或由单位以成本价有偿拿走,或社区组织居民领走,或有志愿者出来处理,只要管了,问题就能解决。西固的灯会就是例子,2009年之前的灯会结束后,花灯就会拆除,很多做龙鳞的瓷盘和灯泡、电线被市民拿走了。很多市民认为,每年都有不同主题,展完后失去再利用的价值,灯一下子就变成了垃圾花灯,对于政府和主办方就是一次性的东西,拆除后就全变成了垃圾,拿到家里还有用。2009年灯展有人就提出,灯展后的花灯向企业进行拍卖,拍卖的善款捐献给弱势群体,这样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是好事;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善举,不仅帮助了他人,企业也可以利用花灯布置一些景点,也是件大好事。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采用了新的管理办法,统一拆除花灯,将整灯和部件卖给企业和相关单位,不仅让这些东西有了再次利用的价值,也没有出现市民拿东西的场景。如果马拉松结束后,鲜花也采用这种办法来处理,以成本价卖给单位和个人,市民会认为这个东西是有用的不是废品,自然不轻易拿走了。
回归理性,善待城市,善待同胞,己所不欲,勿使于人,今日之兰州,人们以各种方式和行为作派表达着对“善”、“爱”的不同解读,人们更多地是从自身约束和自我完善构架新的价值体系,城市不再是于己无关的领地,人们把维护城市的形象和信誉看成于自己生活有关的一部分,市民意识的觉醒正以自赎的方式,而不是以“愤青”化语境方式表现。
兰州正在形成的主流应该是那些身体力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自己的善念,自然形成人和人之间彼此温暖彼此信任的关系。也许是一句暖心的话,也许是举手之劳,也许是并不成熟但却真诚地建议——看似微小,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兰州已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现象和越来越多的义工、志愿者民间慈善的草根组织,他们必将成为引领兰州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主流。你会这样认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