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日前共同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其中,城市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5.3%,城市户均拥有住房为1.22套,第一套住房平均收益率均值为340.31%;第二套为143.25%;第三套为96.70%(5月15日《今日早报》)。
这仿佛是一组漂亮的数字,尤其是在自有住房几乎完全对应着财富、住房自有被视为跻身中产阶层家庭之关键的社会观念背景下,这组调查数字就更显得振奋人心,超过300%的第一套住房平均收益率,甚至会让城市拥有多套住房的中产们兴奋不已。但是,细忖起来,在这组漂亮的数字背后,却有隐忧甚至风险潜藏。
这组数据中的两个数字,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其一,城市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5.3%,是基于“城市户籍受访者3996个家庭”调查得出的。“城市户籍”和“家庭”这两个关键词表明,85.3%的拥有率未必具有完全的代表性。
其二,第一套住房平均收益率340.31%,只能表明房价平均上涨了3倍多,因为第一套房是用来自住的,溢价再高也还是不变现的房子,即使高价卖出,要再买一套也不会有盈余,毕竟,城市户均拥有住房为1.22套,不能只要钱不要房子。
当然,数据不具有完全代表性,并不影响我国城市户籍人口高住房拥有率的基本判断。其隐忧在于,一方面是高住房拥有率,一方面是很多人望房价兴叹,在住房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社会贫富差距。此外,城市高住房拥有率的背后,是保障房供给不足以及社会保障不充分、投资渠道逼仄,人们不得不自购住房,或者自住,或者以备养老。进一步来看,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住房拥有率却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最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人均土地资源稀缺的现实,这种不合拍更会暗藏矛盾。
需要正视的是,我们的高住房拥有率对应的是高房价,也就是说,很多自有住房是城市居民倾其全部财产投入,或者举贷购房。随着城市住房拥有率的提高,加之房产税试图扩围、政府部门未来几年大批保障性住房投入市场等多重因素,一些区域的房价走势扑朔迷离,设若在市场调节中走低,必然将造成居民财产流失和缩水,风险不可预知。同时,正如李稻葵教授所言,高住房拥有率已经阻碍了劳动力流动。这种阻碍,既深层影响到经济发展,也会降低城市房屋出租收益的预期。
我国商品房空置率一直是个谜,但各地商品房建设仍然虚火旺盛。与此同时,全国已有28个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政策进行微调,各地楼市新政有打着支持刚需旗号但倾向“托市”的趋势。换言之,地方政策依然在试图基于高房价水平继续推高住房拥有率,这意味着会吸引更多的人在高房价中进入楼市承担风险。是以,当前需要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让人们不再将一生的财富积累与愿景,都押在房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