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眼科权威蔡瑞芳近日宣布停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该消息震动了业界。16日,作为A股眼科医学唯一的上市公司,爱尔眼科股价遭遇重挫。与此同时,这一消息引发很多疑问,这种手术究竟有多大风险,已经做了该手术的消费者该怎么办?(2月16日《新京报》)
作为划时代的医学创举,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从欧美国家蔓延以来,已使世界各地很多近视患者重获清晰明亮的视力。不过,围绕手术安全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最近,在台湾最早引进这项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突然宣布“封刀”,原因是发现患者术后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激光近视矫正术可能有后患”。
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光治近视安全性再度成为焦点。尽管蔡瑞芳随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停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只是个小误会,但涟漪效应依然形成。在某网站发起的问卷调查中,表示“犹豫”和“绝对不会做”的网友超过六成。
对于公众的焦虑,连日来,各色医学专家、眼科医院纷纷站出来回应,甚至做过手术的当事人都在网上“现身说法”。有的表示,十几年前的设备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激光技术本身已经非常成熟;有的声称,手术本身不存在问题,是背后庞大的利益,驱使医生放弃医德,将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领向了手术台;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由于所应用的技术还比较新,缺乏长期跟踪性研究,对手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缺乏把握。
然而,群声喧嚣之下,愈发令公众感到恐慌不安,无所适从。医院坚称安全的背后,总让人觉得有利益驱动从中作祟。以爱尔眼科为例,激光手术2010年贡献收入2.81亿元,占据总收入的43.90%。这块诱人的蛋糕,谁能舍弃得了?
资料显示,激光手术发展30年来,中国有几千万的近视眼人群接受了激光手术。并且,在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他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的背景下,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50万的速度激增。因此,哪怕有1%的风险,影响人群都是相当庞大的。再加上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1%的风险对于个体而言更意味着100%。
“大道不畅、小道必猖”。对此,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及时站出来,给公众一个权威说法。首先,组织无利益关联的专家建立第三方调查组,对激光治近视安全性进行独立调查,开诚布公回应社会关切。其次,权威发布手术的资质要求和注意事项,邀请公众监督无资质开展作业、未充分告知风险、对不符合条件的患者手术等行为,一经举报,严肃查处;此外,鉴于手术的长期影响可能要在十几年、几十年后慢慢凸显,相关调查也应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有关方面应不断完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密切关注国际学术研究成果,随时发布最新信息,让公众从容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张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