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政厅与中国甘肃新闻办公室主办,甘肃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的“多彩甘肃文化展”在悉尼海关大厦举行。三天文化展汇集摄影、唐卡、书画、剪纸、手工艺以及皮影表演,这也是2011年6月开始的“澳中文化年”众多活动之一。
碧空如洗的10月20日,澳洲中国书画艺术学院院长蒋维廉教授、澳洲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兼《澳洲新报》新文苑主编何与怀博士、澳洲亚太经贸文化促进会会长王睿一行专程到访“多彩甘肃文化展”活动会场。饶有兴致的浏览了来自甘肃庆阳市的民俗艺术展品,随后在小剧场欣赏了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道情皮影。五位中国环县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的民俗表演艺术家们,各司其职呈现了精彩妙不可言的皮影戏。高亢苍凉的西北唱腔极具沧海桑田般的穿透力与感染,给欣赏视听民俗文化盛宴的澳洲民众留下难以忘怀的震撼。
在中国影人艺术生根发芽的河南、 陕西、四川、北京、山东等省份之中,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保存最完整的。从造型、染色、乐器、音乐、制作方法、雕刻工艺、 民俗特点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唱腔表演美妙独特,皮影刻制精益求精,极其独到。着色光洁透亮,线条流畅,道具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独占鳌头渗透了繁多的“古文化”符号,深受广大皮影爱好者、收藏家的喜爱,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庆阳市环县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也是甘肃省地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道情最初是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民间小曲,起源于宋末元初反对蒙古族入侵的道士、和尚手持渔鼓、简板走乡串户的游说活动,在环县一带流传已久。道观的修建和祭祀神灵的活动,为道情吸收道教音乐、故事发展成为曲艺形态,以及与陕西传入的皮影完美结合,在表演的独特性和感染力上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当地各乡镇都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表演。正因为影响广泛,在中国有影响的民俗文化节上一般都会看到环县皮影的身影。
每逢农闲冬暇、婚丧嫁娶皮影是必唱大戏,仍然是当地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最原始、最朴实的西北风情由此保留下来。环县皮影历经3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之后,去粗存精,在保留原有优秀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堪称中华文化最具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瑰宝。
环县道情皮影艺人都是当地农民,皮影制作及演唱技艺多属家传。一个戏班的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演出无需任何排场,一口聚光收音、宽敞豁亮的窑洞即是最佳场所,一盏油灯(现在多为电灯)即可搭台。高亢激昂,婉转悠扬的唱腔,一唱三叹,娓娓动听,尤其是前台领唱、众人合声的“嘛簧”产生的“满窑吼”效果,简直野得让人发狂,美得令人窒息。其伴奏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四弦、笛子、笛呐、唢呐、甩梆、铜锣、干鼓等,也多为艺人自制,音色与声腔配合贴切。在环县人人都能唱道情,当地俗语:“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窑里一喊。”一个“喊”字,道出了环县道情的风格特点及其普及程度。
1987年以来,环县道情皮影随中国文艺代表团9次出访海外,先后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匈牙利、奥地利、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2002年,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