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换一种思维看沙漠金塔人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艰辛历程
大西北网讯 金塔是我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进的重要防线。
半个世纪以来,生活在风沙线上的两代金塔人坚持防沙治沙,至2014年,140多万亩沙化土地重新披上了绿装。与此同时,坚韧、智慧的金塔人探索发展沙产业,使曾经的沙害如今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
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程,不屈的奋战使人与沙漠的关系被重新定位——
从“沙老虎”口中夺食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全县2800多万亩的土地总面积中,沙漠化面积占64.4%,每年被风沙侵蚀的耕地达数千亩。
在金塔县鼎新镇夹墩湾村,68岁农民蔺华芳老人大半辈子的记忆都与风沙有关。他,曾经饱受沙害之苦。
“每一块耕地都是从‘沙老虎’口中抢回来的。”寒冬时节,记者见到蔺华芳时,他和村民们正商量着利用农闲之际,继续防沙治沙。
蔺华芳清晰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场沙尘暴,当时他还是十几岁的小孩,黑压压的一片沙尘从远处逼近,晴朗的天空顿时变得一片乌黑,沙子呼呼地直扑过来……沙尘过后,他家的房屋被流沙掩埋。
近50年间,沙进人退,蔺华芳一家被迫3次搬迁。“那时,我家有几十亩的灌溉耕地被沙漠压埋,家里的生活很艰难。”蔺华芳说。
夹墩湾村正好处于金塔县的东沙窝沙系带上,从金塔镇的边沟一直延伸到鼎新镇的夹墩湾,全长40公里,面积约60万亩。
再无退路的金塔人认识到:“只有治沙,才能守住家园。”
从1978年开始,金塔每年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人工治沙工程。采取砾石埋压、草方格固定、栽防沙林、设置沙障等措施,对全县400多个风沙口,进行综合治理。
肆虐的风沙,也磨练了金塔人的意志。经过几十年抗争,今天,终于让茫茫沙海泛出片片新绿。
年近七旬的吕丰斌老人说起当年治沙经历,仍然感慨不已:“我大半辈子都在治沙。哪里有沙哪里堵,有的人用家里的席子堵,有的人用柴草堵,就是要把‘沙老虎’锁起来。”吕丰斌家住中东镇上三分村,在村民几十年的奋争下,昔日的风沙口如今变成了绿色园林。他为了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当起了义务管护员。吕丰斌忆述说,2007年的冬天,县里给上三分村调拨了3000多株沙枣、红柳和新疆杨,他和村民一起在村头的风沙沿线义务植树,精心浇灌。好几次,他不小心掉进水渠里,衣服湿透了,爬起来接着浇水……
如今的上三分村,树木成行,一座座小康住房拔地而起。在防护林旁的耕地上,村民们还建起了一座座日光温室。
从治沙到“沙里淘金”
从传统治沙模式到建立永久的绿色屏障,并让沙害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源——如今,金塔人的治沙经又有了新的内涵。
“治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金塔县治沙站站长杜自珍说,首先要让沙丘不“乱跑”,才能使农民发展沙漠生态经济成为可能。
在金塔县白水泉沙系的一处流动风沙口,近千株的灌木林,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非常醒目。
杜自珍介绍,这些“仿真灌木”是用可降解的化学原料制作而成,每株高约40厘米,树冠周径约80厘米,有树枝和树叶,和自然生长的沙生植物非常相似。作为试点,当初从省沙漠研究所引进栽植了1000多株“仿真灌木”。
“以往每年推进100米的沙丘自从用‘仿真灌木’固沙后,再也没有向前推移。”杜自珍介绍,这种方法不受降雨量和地下水位限制,不受季节限制,也不破坏沙漠原始生态系统,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本比较低廉,防风固沙效果十分理想。
实施封滩育林育草、保护现有植被,加大人工造林恢复植被……多年来,金塔人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防沙治沙,至2014年,金塔林地面积达1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4%,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4.6%。
“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防沙治沙的经验和成果。”鼎新镇夹墩湾村年轻一代农民李天玉说,由于多年的治沙有了明显的成果,沙漠吞噬土地、房屋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他现在琢磨的是如何利用丰富的沙漠资源来致富。
两年来,李天玉已悄然实现了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成功转型。
麦草压沙的区域,适合耐寒、耐旱的梭梭生长。李天玉和同村的马汉林正是看好了这一机遇,两年来先后种植了1500余亩梭梭,成活率非常高。
“种植梭梭是为了将来嫁接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市场价格很好。”李天玉算了一笔账,前期每亩地的投资在300元左右,种植肉苁蓉后,预计亩产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
李天玉要让梭梭林起到两个作用:治沙绿化,发展经济。“我不仅要做治沙能手,更要当致富带头人。”李天玉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盯住沙漠要效益
面对漫漫黄沙,金塔人学会了换一种思维看沙漠。这些年,金塔人一直在尝试如何锁住“沙老虎”,栽上“摇钱树”,如何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增长。
地处沙漠边缘的大庄子乡永丰村,尽管已是冬令时节,但韩占铎家的日光温室里,西瓜即将成熟。
韩占铎说:“以前这里受风沙侵害非常严重,这几年风沙被治住了,我们建起了日光温室。由于是沙土地,非常适合种西瓜,而且西瓜的味道很香甜。”
提及收入,韩占铎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我这1亩地的日光温室可以说是个‘聚宝棚’:年底的一茬西瓜可收入1.2万元,来年春天的一茬西瓜又能卖1万多元。夏季再收一茬豇豆,还可收入近万元……”
“我们的‘年公’西瓜可是供不应求,我这棚里的西瓜早就被人预订完了。”韩占铎的媳妇接过了话茬,与以前种庄稼相比,现在的收入要多好几倍。
近年来,金塔县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全县已累计发展沙产业3.5万亩,其中枸杞6000多亩,梭梭接种苁蓉1.5万亩,其他如沙棘和黑果枸杞等特色沙生经济作物1万多亩,沙化土地栽植葡萄1100多亩,发展温室沙葱20亩。
绿色的日光温室,黄色的制种,紫色的葡萄,白色的羊群……如今,在戈壁绿洲金塔兴起了一个个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群众战风沙、抗旱灾,正用辛劳和智慧浇灌着这一朵朵希望之花。
金塔县林业局副局长赵继宏满怀信心地说:“今后要进一步延伸沙产业的经济链条,扶持更多的农民实现增收转型。让沙漠成资源,向沙漠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