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翰林故居旧貌将换新颜

时间:2018-11-20 15:5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云文 点击: 载入中...
   武威翰林故居,位于武威城区一中巷东口,距今二百多年。它就是光绪年间翰林院进士李于锴的祖宅。因这个院落里出了位翰林,老百姓都称之为“李翰林院”(现名“李铭汉故居”)。风雨飘摇几百年之后,2018年年底,武威“翰林故居”迎来了“修旧如故”的保护修复工程。
 
  “翰林故居”的前身系达云“宫保第”
 
  一中巷,对于武威人来说,人人知晓。在这条长长的巷子里,不仅有当地著名的中、小学,还有历史文化遗址——“李铭汉故居”。11月19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翰林故居被围了起来,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工人在里面来回穿梭……古老建筑的屋顶,几名工人正在挥锹作业,尘土飘落的瞬间,俨然是一副修旧如旧的文化味道。
 
  武威文史专家李林山介绍,“李铭汉故居”的前身是明代万历年间“边将之冠”、甘肃镇总兵达云的“宫保第”。达氏府邸最早在永乐年间就开始修葺,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达云最终修建成“宫保第”古建筑群落。“宫保第”分南北两部分,重楼连宇,中间以天桥连通,南部靠近城墙处,造有帅府教场一处,周回二里,旁有戏楼、鼓楼、点将坛。帅府教场东有达家井,建筑花园一座,植以时卉名花。帅邸楼建在花园与教场之间,是达云、达奇功寝住处。北部建五进深的家眷楼馆,皆为双层歇山顶建筑。其东北,杨嘉谟家族也连街为府,建造杨府街“宫保第”,规模也是空前之大。明代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凉州,南北两座“宫保第”是凉州城的重要建筑群。清代道光年间,武威副贡生李铭汉从达云后代处购买达氏“帅邸楼”和花园部分,进行翻修,改为精巧宅院。
 
  李氏三代人生令“翰林故居”充满神秘色彩
 
  根据资料记载:李铭汉(1809年—1891年),字云章,武威人,清代著名学者。李铭汉先后师从尹世阿、张澍、陈世熔等名师门下,他博通经史,才华出众,于天文、算术、舆地、兵农均有研习,尤擅音韵、训诂学,。李铭汉一生勤于著述,其中学术成就最大的就是撰写了《续通鉴记事本末》。这是一部继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别具一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当世和后世的高度重视。他用几十年时间潜心创作《续通鉴纪事本末》,临死时,该书只完成89卷。李于锴(光绪帝点的翰林院庶吉士)继承父亲遗愿,在山东蓬莱当官闲暇之余,奋力创作,终于完成了后2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续通鉴纪事本末》刊刻问世。李于锴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鼎超,次子李鼎文。李鼎超(1894-1931),潜心研究国学。1929年春,赴至兰州任甘肃省通志局分纂。其后,又在兰州中山大学讲授文字学。著有《陇右方言》。李鼎文在西北师院任教。李氏三代主人,其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令“翰林故居”这座古建筑院落充满了神秘色彩。
 
  上个世纪,城市房屋改造时,此建筑大部分由房管部门管理。后祠堂成了粮站,现粮站已经撤出,祠堂空置,不过大门已被拆除,整个翰林故居,除祠堂院的起脊槽型瓦屋顶和厢房、过厅起脊砖面屋顶尚能依稀看出昔日景象,其余门窗、走廊、庭院、花园等原貌皆不存矣。
 
  “翰林故居”将于明年5月竣工
 
  当日上午,负责修复李铭汉故居的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李铭汉故居,属于武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体,李铭汉故居总用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7200平方米,铺装面积约为45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为73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1层,李铭汉故居原为二进院(带后花园)带西跨院,后花园内有鹅卵石小路、植被、水井等。此次修复,将复原歇山式大门和后花园。
 
  李铭汉故居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于2018年10月5日开工,该项目计划于2019年5月竣工。工程总投资430万元。工程将遵循“修旧如故”原则,着力保护历史风貌、保存传统格局、延续城市记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雒焕素文/图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