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赋》

时间:2016-03-27 13:0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汪少潭 点击: 载入中...

  

  《敦煌赋》

  汪少潭/文   石空/书法

 

  丝路明珠,戈壁苏杭;国际名都,低碳长廊。冰川羽冠,大漠霓裳;雄踞三省,傲立朔方。天山北视,祁连南向;瀚海西接,长安东望。龙翔不才,礼赞敦煌;美善诚伟,但赋其详:
 


  美哉敦煌,举世无双!佛国圣境,人间天堂;世界遗产,文明曙光。知识宝库,艺术海洋;奥妙无穷,万千气象。绿洲半畴),四季瓜果飘香;党河一弯,天酿甘露琼浆;泉秀月牙,远客心潮激荡;山奇鸣沙,谁奏千古绝唱?

  善哉敦煌,大爱无疆!盗掘不怒,弃荒难伤;德广四海,情暖八方。刀耕火种,三苗戎羌;月氏夜遁,匈奴称王。两汉开郡,玉关杨柳成行;五胡乱华,西凉兵强马壮。民族融合,吐蕃回鹘党项;宋元明清,一曲兴废存亡!

 


  诚哉敦煌,风雨沧桑!劫难弥陀,浴火凤凰;笑傲江湖,醉卧沙场。卫霍铁骑,何敌可挡?持节不辱,谁比班张?炀帝西巡,万国博览首倡;玄奘东归,九州大道弘扬。凿窟建佛,鼎盛最忆隋唐;拾遗补缺,今朝再谱华章!
 



  伟哉敦煌,万古流芳!人生有限,世事无常;迷途北斗,苦海慈航。王道士陋,藏经洞亡;斯坦因鄙,敦煌学强。雅丹新景,马可驼队未涉;沙洲古城,省市重塑辉煌。物华天宝,建设艺术之都;人杰地灵,复兴礼仪之邦!
 


  陇原新赋,四海名扬;一带一路,来日方长。琵琶反弹,醒世良方;飞天散花,手留余香;壁画不朽,为谁红妆?舍得随缘,福寿永康。齐兴华夏,共振炎黄;天下大同,和谐共享!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八日作于金城嗜龙斋

  二零一六年三月三日于金城青云居最后一段略有改动

 



  梦里的敦煌


  汪少潭


  有人说:“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因为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因为莫高窟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而言,这个世界艺术家的圣地和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胜地。曾经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那是一次意外的相逢!


  我出差北京,对面硬卧上坐着两个日本青年,他们各自拿着一本旅游图,不时用生涩的汉语杂着日语,不停的夸赞着,我们甘肃的敦煌。


  那时侯我20出头,本来吗,对于我这样一个看着《地雷战》、《地道战》和《铁道游击队》等爱国抗日电影长大的年轻人而言,对小日本是充满民族仇恨的,是眼里冒着怒火的。

  可是,我却没有根据的对他们笑了。不但笑了,而且对他们有了几分敬意。


  当然,我不是想做汉奸,而是看到了我们的敦煌,已经成为世界的敦煌,还有因此而产生的人类文明与世界和平的象征意义。几乎在同时,我也感到一种汗颜,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一定要去敦煌。


  谁知等到十年后,我才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片土地。


  敦煌风景区沿鸣沙山呈带状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馆、白马塔、白云观、阳关等众多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丰富,戈壁大漠特色鲜明。莫高窟在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石窟长约1600米,高50米,重重叠叠,密如蜂房。它保留了前后历经1000多年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这些壁画的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都是惊人的。

 

  莫高窟里的彩塑,躯体肌肉骨胳之准确,使你深信古代艺术家是很熟悉人体解剖的,艺术造诣之高,令人叹服。每一个洞窟中的画和彩塑,在布局和色调上,浑然一体,十分协调。


  在莫高窟众多的雕塑中,北大佛、南大佛、睡佛三尊大佛各具特色,不得不多费些笔墨。


  特别是2002年,敦煌研究院向媒体宣布的高度为35.5米,这座穿越千年的大佛,居然“长高”了1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代以后各个时期,对莫高窟96窟及窟前殿堂进行过多次整修和重建,窟内地表在历次修建中被抬高,相应地佛像的高度便下降了。1999年来,研究人员在考古发掘中,逐层发现了清、元、西夏时期的窟内地层,直到初建时的原洞窟地面露出,从而使佛像恢复到原始高度。同时,千年大佛“长高”1米还改写了考古历史:把莫高窟窟前出现殿堂的时间提早了200年,而非原先所说的最早殿堂出现在五代时期的说法。


  北大佛编号为第96窟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4.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在世界原有十大佛教造像中排名第三。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我想,几乎每一位到过敦煌的游客,都有若干张与“九层楼”的合影,因为每一张照片,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闪光的瞬间,更多的时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南大佛编号为第130窟,开凿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窟内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于96窟之南,也称南大佛。佛高26米,为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洞窟窟形为上小下大的方锥形覆斗顶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开一龛,下部分别绘有供养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绘高约15米的巨型菩萨坐像一身,上部为宋代所绘飞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飞天图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遗址。大佛仅头部就有7米,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时的视觉差,从而使观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对佛的敬畏感。其实在130窟,我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在导游手电光打到佛手的时候,我分明看见那修长而优美的手指头,居然有“四个关节”,正当我打算定睛凝神细看时,导游的手电光已经移开了,让我好生遗憾!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恍惚眼花,也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发现过这“四个关节”其中的奥秘,只能够寄希望于下次有机会再细心求证了!

  

      睡佛为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窟顶为横长方形,四披断面为凹曲线,象微凹曲的屋面,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佛像在洞窟空间里,使观者一览无余,给观者以良好的视觉环境和空间印象。置身其中,你会立马被打动,他那细细的双眉、弯弯的嘴角、淡淡的欢喜、浅浅的微笑,足以让人目不转睛,流连忘返,假如有时间和睡佛四目相视,会心一笑,我估计那应该是人世间最开心的事儿了。


  当然,莫高窟展现的是一个富丽多彩的图画世界。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楼台亭阁,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使这些神秘的洞里出现了一派“满壁风动,天云飘忽”的佛国风光。有的洞窟则是人们打猎、织布、建造房屋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人世间,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旅,唐河西节度使张仪潮浩浩荡荡出行的队列,也出现在那些五彩缤纷的壁画中。


  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画连接起来,长达50华里。在这样长的画廊里,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富丽华艳,绚烂多彩。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而且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堪称是东、西方艺术的结晶。有不少艺术家为这座艺术宝库所吸引,宁愿放弃城市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在这个偏僻的沙漠小镇上住下临摹壁画,向古代的艺术家学习,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大半辈子。


  我曾经有幸作为特邀记者,专门采访过一些常书鸿先生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后来成了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和他们交流时,我问的最多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那样执著,甘愿承受着与家乡巨大的反差和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与寂寞,可是,对于年轻时候所经受的磨难,他们几乎都是一笑置之。


  美术界历来有“画人难画手”之说,而敦煌壁画中的手,其动作,千变万化,体现了人物的感情。在手的造型和表情刻画方面,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飞天”是公认的最美的形象。这些凌空起舞的“飞天”,早就出现在各种画册上,甚至被很多商品用为商标,其优美的形象,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还有一个反弹琵琶的伎乐天的形象,随着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的演出,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让我感到惊诧的是:不管是“飞天”还是“反弹琵琶”,他们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而且画面也很小,特别是“飞天”,他们地位很低,只是是佛讲经说法时出来在空中散花和播撒香气,属于奴婢类,所以只能画小。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人民对他们的热爱,让我心里到底好受了许多。


  在所有这些壁画中,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层次,往往一个壁画下面压着一个壁画,有三四层,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好多珍贵的壁画依然无法与世人见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当然,莫高窟的价值远远超出艺术范围。其壁画很多是表现当时生活的图景。如有一幅胡商遇盗图,生动地反映了中外交往的情景。壁画中,有关音乐舞蹈的场面是大量的。至于服饰,从北魏直到元代,男女老少、官宦、黎民,各个民族,应有尽有。敦煌的洞窟中还有大批经卷、文书,这些文物不仅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校勘有很大价值,而且连同那丰富多彩的壁画,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民族历史,以及对外友往来、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批文物和敦煌艺术感到极大的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到了敦煌,鸣沙山是不能不去的。


  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是“敦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


  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温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在沙鸣则是两将士的厮杀之声。


  据《沙州图经》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鸣沙山山体高达数十米,东西绵亘40多公里,南北纵横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传说,过去月牙泉中产铁背鱼、七星草,吃了可以长寿,铁背鱼、七星草和鸣沙山上的五色沙,称为西北三宝。


  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对于月牙泉百年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也许,这个问题在每个聪明的游客那里,已经有了各自的答案!可我除了赞叹,除了喝彩,找不到任何描摹自己内心感受的词句,的确有一种才尽敦煌的感觉!


  有朋友说,到月牙泉应该看日出,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了夕阳,那红色笼罩中的月牙泉,像一位花轿中的新娘,娇羞中依然是那样憨厚的形象,这让我到底有些暗恋起来。


  我想,如果下一次有机会,我一定要看日出的,我真的想看见,朝霞映衬下,她掀起盖头时的模样!


  注释


  (1)、敦煌,甘肃省酒泉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丝路,即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而成功进去《世界遗产名录》。


  (3)、戈壁,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中国的戈壁广泛分布于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一线以西北的广大荒漠、半荒漠平地,总面积约45.5万平方公里。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作响。中国几个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风蚀土地)总面积为71.29万平方千米,戈壁总面积为56.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总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沙漠和戈壁面积的首位。


  (4)、国际名都,这是作者对敦煌发展的理论定位,认为发展敦煌必须跳出敦煌,打破行政区划,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


  (5)、低碳长廊,这是作者对河西走廊发展的理论定位,强调河西走廊必须走绿色低碳的生态路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低碳长廊。


  (6)、冰川羽冠,冰川,指覆盖在祁连山脉上的冰川。远远望去就像是羽毛做的帽子一样。


  (7)、大漠霓裳,沙漠,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沙漠显示出不同的色彩,给神秘的敦煌披上了一件件美丽的衣裳。和上文冰川羽冠一起,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敦煌的远景进行了高度概括。


  (8)、三省,指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


  (9)、朔方,意为北方。


  (10)、敦煌的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11)、敦煌的南边是祁连山脉。


  (12)、瀚海”原本指的“海”即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沼泽,北方广大地区,戈壁沙漠。


  (13)、长安,汉唐时期西安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建都于此。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


  (14)、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15)、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莫高窟的建筑、彩塑、壁画都大量、丰富、系统保留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在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详实资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16)、敦煌坐落在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上,其中间低,南北高,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


  (17)、党河,位于我国河西走廊西端,发源于祁连山,流经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敦煌两县市,是疏勒河的一级支流。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脉,敦煌人民的母亲河


  (18)、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19)、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20)、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21)、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22)、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


  (23)、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 '咽喉锁钥 '。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


  (24)、五胡乱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25)、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为相对稳.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西和县赋

    西和县赋 ...

  • 永登苦水赋

    杨重琦(赋并书法) 令居玉翼,①枝阳县治。② 丝路胜地,巍岸首驿。③ 挟祁连余脉...

  • 永登苦水赋

    杨重琦(赋并书法) 令居玉翼,①枝阳县治。② 丝路胜地,巍岸首驿。③ 挟祁连余脉...

  • 安宁赋

    烽火驿站,平安名堡。通四郡而达西域,拱金城而援长安。南依黄河,耕读相兼之济,...

  • 静宁苹果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成纪之地,遍野饶收。山川葱茏叠翠,勃勃生机兴焉,犹频婆悬...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赋

    他同时对学院今后的发展提几点希望:一要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二要坚持服务发展不...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