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丨双语教育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等。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双语教育一直是全疆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区双语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新疆的孩子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更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热汗古丽·依米尔是一位准妈妈,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代表,她对学习双语有着深刻的感受。“以前我的身边有许多辍学的人,他们不懂汉语,有的连本民族的文字都不认识,后来长大了,走不出去,就业也很困难,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他们很后悔。”热汗古丽·依米尔说,现在的家长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尤其是自治区实施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让许多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往幼儿园学习双语。
“总书记说,孩子从小学习双语,对他们将来有帮助。”热汗古丽·依米尔说,“总书记告诉了我们知识的重要性,回去后,我不仅要告诉乡亲们还要这么做,将来等我的宝宝出生了,我还要把这个故事告诉他,也要让他学习双语,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阿不都拉·阿巴斯代表认为,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的知识面。“现在汉语的图书资料比较多,如果汉语学好了,对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阿不都拉·阿巴斯代表说,在一些偏远农村,双语教师队伍的汉语水平低,教学能力差,教普通话不标准,学生普通话不达标,回到家里,父母不懂汉语,没有能力辅导学生学习,加上周围没有相应学习汉语的环境,导致汉语水平无法提高。“我认为,双语教育就要从小抓起,讲究方式方法,逐步加大难度,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阿不都拉·阿巴斯说。现在我区正在实施的南疆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工作就在逐步解决双语教育的师资问题,不仅解除了阿不都拉·阿巴斯的担忧,也让苏力坦·加依那克代表所在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苏力坦·加依那克是乌恰县吉根乡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子地处祖国最西部,全村243户村民都是柯尔克孜族,90%的家庭都有孩子上学。他说,这几年,通过自治区实施的边境扶贫、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等惠民措施,哈拉铁列克村的牧民走出了大山,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牧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受教育问题。
“去年,自治区启动南疆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工作、谋划全面普及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育等政策,让牧民们看到了希望。”苏力坦·加依那克代表说,牧民们都非常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再苦再难都会让孩子上学、受教育。现在,村里有46个孩子正在高校接受教育,有一户牧民家里,3个儿子全部上了大学。
“我小的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学3年级才开始接触汉语。现在,村里有漂亮的双语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汉语说得比我还好。”苏力坦·加依那克代表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我区开展各项工作都迫切需要双语的使用。
杨琴代表说,3月11日,她在看新闻联播时,看到李克强总理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董事长刘庆峰手中拿着一个多语种的翻译器,现场给总理演示了一番。这个遥控器般大小的名叫晓译翻译器可以英汉互译,更让她感到神奇的是,还可以把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把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与刘庆峰代表联系上后,杨琴才知道,这是一款定位交流的翻译机。杨琴说,在我区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迫切需要语言间的相互沟通。在基层工作,双语是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纽带。学好双语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借用像晓译翻译器这样的科技产品,帮助党员干部们迅速了解结亲对象基本情况、深入宣传党的政策理论、进行群众联谊活动等,使我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作者: 张云梅 吴卉 张丽霞 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