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500余所“农牧民夜校”为冬闲群众充电
12日晚,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阿克齐村村民海拉提·吾肯匆匆吃了几口晚饭,就带着笔记本急急忙忙赶到村委会会议室,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这里将举行“农牧民夜校”电焊班首期讲座。
海拉提去年这个时候就参加过夜校学习,这次他又来到夜校为的是参加电焊培训。“过去冬天在家闲得慌,现在上夜校很充实,多学习一门技术,就多一条致富路子。”海拉提说。
据介绍,阿勒泰地区每年因参加夜校学到实用技术,被大中小企业招录的农牧民达3600人,每年可实现劳务创收1.2亿元,年人均增收3万多元。今年,阿勒泰地区根据自治区《关于在全疆行政村开办“农牧民夜校”的通知》精神,在阿勒泰地区525个行政村和24个农牧分场全部开办了“农牧民夜校”,让广大农牧民走出家门、走进校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收能力。
“培训是手段,就业是目的。开办‘农牧民夜校’的目的是让每一名经过培训的学员都能靠技术实现就业。”阿勒泰地委组织部基层办副主任王文智如是说。
为让“农牧民夜校”发挥实效,阿勒泰地区按照“八有”标准,以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村级教学点等场地为主,结合地区行政村点多、线长、面广,村民居住相对分散的地域特点,在村民小组活动室、党员中心户文化大院、霍斯工作站等固定场所建立夜校教学点。确保每所夜校有一块不少于80平方米的教学场地、有一套视频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
阿勒泰地区还建立“农牧民夜校”师资库,从各类乡土人才、村第一书记、农技人员、致富能人中推选3800余名理论水平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担任老师,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种养殖基地,让每位群众都学有所得。课程设置全由群众“点单”,涉及农牧业实用技术、基础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等方面,为不使学习过于乏味,夜校采取集中授课和文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夜校接地气、受欢迎。
截至目前,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夜校”已举办建筑、汽车维修、林果种植、烹饪和家畜饲养等实际操作培训600余次,已有2.4万名农牧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