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疆微电影节之精河县首届农牧民微电影展播侧记
天天干农活的精河农民拍摄身边事 用红枣投票评选喜欢的微电影
大西北网6月19日讯 据亚心网报道 6月18日晚上9点,精河县托里乡浩图那莫墩村文化院里开始热闹起来,音乐响起,村民开始自发地舞了起来,民族舞、交谊舞、恰恰……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
这一晚来得人比往常来得人更多,“因为今天这里要放电影。”村民胡秋霞说:“今天放什么电影不知道,以前放过农业知识的,也有故事片。”今年46岁的胡秋霞平常吃完晚饭也会到村里的文化院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跳舞,她对今晚要播出的电影充满了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渐渐暗下来,投影打在幕布上,正好适合看电影。
主持人上场,介绍今晚要播出五部电影,并给每个到场的村民发放三颗红枣,用于给自己最喜爱的三部电影投票。胡秋霞的兴趣被提了起来,“还是不知道会放什么,但用红枣投票挺好玩。”在电影播放前,胡秋霞跟自己的姐妹讨论起来。
夜色正浓,电影展播正式开启。一开场,最朴实最真实的话语传来,大屏幕里的主人公都是自己身边的人,“特别亲切,特别真实。”人群中有议论,也时不时会传出会心的笑。
到这时,村民们才知道展播的五部电影都是自己身边的人,拍的身边的事。今年52岁的丁琴兰是精河县托里乡浩图那莫墩村的村民,她拍摄的作品《时髦的墨奶奶》正是因为拍得比较纪实引得村民的掌声和笑声,还获得了村民们51颗红枣的鼓励。
“墨奶奶是我的邻居,七十多岁了,经常在村里帮助大家,我觉得挺好的,就想把她拍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在电影播放之前,丁琴兰心里特没底、不自信,“之前没搞过这个,天天干农活的呢!”丁琴兰新学的DV拍摄,拍完就交给县电视台的记者剪辑去了。
“看完自己拍的电影播放了,感觉如何?”记者问丁琴兰。
“特别开心,大家也特别喜欢我的电影,我拍的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以后还会拍吗?”
“会,一定要拍,把好人好事传下去,希望给大家启发与帮助。”丁琴兰说。
“一边干活,一边拍,看到有感觉了就拍。”今年30岁的靳徐男是精河县托里乡五大队的农民,平常就跟父母下地干活,家里种的主要农作物有蔬菜、棉花等。
跟记者聊起自己拍的微电影,靳徐男就打开了话匣子:“平常都下地干活,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有策划,完全不懂这个概念,就是为了有个留念,想起来就拍,我拍的就是《快乐的老妈》,就把老妈平常生活给拍下来,下地干活、吃饭、参加村里的文艺活动,这些都有拍摄,都是些普通的生活片段。”
虽然拍了,但靳徐男的心里仍然没有底,看了别人的作品,觉得都挺好的。说起自己为什么要以自己的母亲作为主角进行拍摄,靳徐男说:“现在电视里播放了很多感人的片段,老人在家里惦记在外工作的孩子,看了很有感触,我老妈就在我的身边,我就想把她拍下来,其他的也没想,给别人有个启示吧,大家看到了肯定会有一些感触,都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现在我们村很多人都在拍。”
其仁巴特,今年34岁,他的作品《我为机械狂》也进行了展播,“这是我第一次用DV拍东西,以前没受过专业的训练,第一次拍感觉特别有趣,能把人走过的路程和生活的经历都拍下来,很有意义。到老的时候,翻出来看的时候,感受年轻时候的艰辛奋斗历程,那是一种幸福感。”
“我认为,这些作品其实也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与研究过程中一直力求解决的问题。”看完精河县农牧民拍摄的这些微电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新疆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飞谈起了自己的感受:“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过分脱离生活本我的状态致使现在很多的作品不得人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能够解决更复杂的认知误区。”彭飞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农牧民拍摄的作品就达到了效果。“他们用最朴实的镜头,体现出最真实的民众生活常态,而这些常态是比过份修饰过的艺术作品更能得到人心的。”
精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温雪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办农牧民微电影节,就是为了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用农民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来教育身边的。”
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4-06/19/content_4608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