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9月23日讯 西安因文物古迹特别丰富,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随着西安一些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一批批文物古迹被发掘,并被保护起来。西安财经学院的秦始皇祖母墓、西北政法大学新校区里的西汉廷尉张汤墓、陕西师范大学长安路校区里的天坛圜丘遗址、西安理工大学里的唐朝公主李倕墓、西安西光中学南校区里的明代万寿寺塔等。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部活脱脱的中国通史。9月19日,记者前往各处进行了一番探访,发现多处仅剩下了遗址。
司法考试前“看望”张汤寻找心灵慰藉
9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张汤墓遗址,4名大学生毕恭毕敬地肃立在刻有“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发掘纪念碑”字样的石碑前,双手合十举在胸前,接着连鞠三躬。石碑东边是张汤墓遗址纪念馆,当日没有开放。石碑北侧是一座亭子,亭子南边的门楣上写着“廉亭”二字。
一位刚刚鞠完躬的男生告诉记者,他叫付鹏飞,法学专业的大四学生。西汉廷尉,主管刑狱,相当于如今的最高人民法院,御史大夫张汤是他们法学专业学子的“祖师爷”。他们4个人9月20日要参加司法考试,考试前来这里寻找一丝心理慰藉。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两千多年之后,当西北政法大学修建新校区时,发现了西汉廷尉张汤的墓。廷尉属于秦汉时期的九卿之一,张汤由于天赋异禀,且坚决果断,曾长期担任汉武帝时期廷尉一职,并参与审理陈皇后、淮南王等大案要案。
付鹏飞说,张汤是一名“穷官”,你可以说他是酷吏,但不能否认他很廉洁。不仅史书是这么认为的,他的墓葬被发现时,里面也确实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在学习中国法制史的过程中,张汤是一个重点。每年开学后,校领导都要带着新生来到这里参观、谈法制、讲法制道德。对于政法大学的学子来说,这里成为了校园各种传说的发源地,更是司法考试前必须来拜一拜的“福地”。
秦始皇祖母墓遗址变成建筑工地
要论墓葬级别,位于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的秦墓无疑是最高的。这座墓是迄今已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葬”,也是最大的具有四条墓道的墓葬。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考古专家将目标锁定在了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身上。
19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校,门口的保安人员一提起秦始皇祖母的这座大墓,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但记者询问了多名学生,他们大多不知道这座大墓的具体位置。在保卫处一位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昔日的发掘现场看到,墓葬已经被回填,墓葬遗址周围堆放着建筑设备。一名看守现场的老太太说:“这里马上要修建楼房了,地基已经打好了。”
像秦始皇祖母的墓一样,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里唐朝公主李倕墓遗址也变成了建筑工地。记者在校园里询问了多名学生,他们只知道校园西侧建筑工地上有一座古墓遗址,但不知道墓主人是谁。
该校一位工作人员说,2001年修建新校区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文物考古人员发掘过程中,确定主人是唐朝公主李倕,并从这座墓中提取了一件唐代的凤冠。后经过中德两国文保专家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复原了中国首件唐代公主凤冠。
西汉“纪委书记”或葬于交大
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西安地区目前只发现了三座汉代壁画墓,其中两座位于高校中,一座1987年发现于西安交通大学,另一座2004年发现于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两座汉墓,壁画的色彩异常艳丽,甚至超过了唐代的壁画。西安交通大学汉墓的壁画中,保留了迄今为止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算命是看星宿的。
由于汉代没有墓志铭,所以理工大学汉墓的主人,至今无法确定。至于西安交通大学汉墓的主人,根据各种史料相互佐证,极有可能是汉宣帝时期的御史大夫萧望之,相当于今日的“纪委书记”。但记者在采访中,在校学生均不知道校园里还有萧望之墓。一位老师说,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萧望之位列三公,但知名度确实不大,自1987年发掘之后便无人再提起过,现在的学生们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
邮电大学长安校区有200多座秦汉唐墓
记者19日来到该校,先后询问了十多名学生和近十名老师以及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校园里曾经还有这么多古墓葬。其中一名大三男生说,“200多座战国、秦、汉、唐墓?这简直就是一部中国通史呀。要是能够把这些遗址保留下来,那场面将有多壮观呀。可惜这些都已经变成了传说。”
曾经出土于西安石油大学的蹴鞠俑,再次印证了足球诞生于中国这一观点。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之父刘太公,堪称那个时代的第一球迷,而当时蹴鞠也不仅仅用于娱乐,更用于军事练兵。
西北大学里发现实际寺遗址
实际寺是唐长安城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为了探求实际寺的真面目,西北大学于1993年组成以戴彤心教授为队长的西北大学校园考古队,对太平坊及实际寺遗址进行了钻探与发掘,通过发掘与文献相印证,大体上搞清了实际寺的范围:即东到学生食堂,西至教学八楼,南到大学南路,北到大礼堂前大片地区。
在这个广大的范围内从1950年以后,不断地有与佛教有关的文物被发现。实际寺出土文物,主要可分为佛教造像、陶瓷器和建筑材料三部分。如今,这些文物都得到妥善保存,部分遗址尚存。
西光中学里的万寿寺塔拄“拐棍”
万寿寺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楼阁式砖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层,每层六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万寿路的西光中学内,矗立于该校操场东南角的万寿寺塔倾斜度明显减弱。塔的正北、西北、正西三面,分别架有三个“庞大”的铁架子顶着塔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处。
走近塔身,能明显看到古塔北边的塔基明显低于南边的塔基,而整体塔的底座要比操场地面略低一点。一名教师说,早在2007年经测量人员监测,塔顶距塔体中心点的偏移量为1.064米,经过抢修,目前复位情况比较理想。
据附近的市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挖防空洞时,古塔发生了倾斜,塔基开始下沉。校方发现塔身倾斜加剧,随后上报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对该塔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用钢架做了支撑,看上去就像拄着“拐棍”似的。
文物古迹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状况,作为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几年随着西安一些高校的修建,发掘出的古墓,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历朝历代的古墓,完全可以写成一部中国通史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西北政法大学一位老师说,文物古迹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离不开其存在的环境,应注意文物古迹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原真性保护。
http://news.hsw.cn/s/2014/0923/156030_2.s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