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好眼病,王女士的母亲听广播买了各种药 华商报记者 赵彬 摄
大西北网7月25日讯 据华商网报道 作为女儿,王女士很孝顺,但有时她也会在给母亲花钱买药时感到无奈,13年来,老人通过广播买药的花费已经超过10万元,而这些药都没见起什么效果。尽管如此,老人仍说“不买咋行么”。
13年买了13种药看东西更模糊
老人今年81岁,和女儿住在西稍门附近一个小区,13年前患过青光眼,随后换了晶体,但有并发症,此后视力慢慢下降,直至左眼没有视力,右眼只能看到一点点。也就是从那时起,老人就非常关注广播中的各种治疗眼疾的药物广告,还按广告留下的电话联系购买。
起初家人不知道,直到在老人房里看到很多眼药,“我妈说是自己通过广播购物买的。”王女士说,母亲通过广播买药几乎成了习惯,“我妈一打电话,第二天准会有人送货上门。”每隔一段时间,家里就有不同名字和包装的眼药,有贴的、滴的、涂抹的、还有口服的。
买药的钱从哪来?除了自己的私房钱,老人还常向子女要。“父亲去世早,我和丈夫上班比较忙,平时就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人送货上门,我就把钱给人家。”王女士说,“我们在多家医院给她检查过,医生说是眼角膜坏死,无法治疗。我们也知道母亲买的药是骗人的,可她很执拗,不给钱就说不想活了,我们只好给,也就是想尽个心。”
虽是高龄,但老人的思维和表达都很清晰。23日上午,老人说,13年下来,自己买眼药花的钱超过10万元,种类有13种,可效果不见好,看东西更模糊了。
通过广告买1430元实体店只卖23元
23日上午,在王女士家,华商报记者看到一大堆治疗眼病的药物。
老人最近购买的是一大盒上面标注有“中华老字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示的药物,打开盖子,里面的药物和包装的药物名称不相符合。还有一些“药品”其实就是保健品,“他们宣传时说的很好,可根本没作用,我问他们,他们就推荐其他的药,说是新药特药,肯定有效果,就这样,很多药都没用完。”
华商报记者问老人:“那你以后还会买吗?”老人说:“买,不买咋行么?”
王女士说,有的药物在广告上卖1430元,但在实体药店只卖23元,“要是效果好倒也罢了,关键是没效果。买药的很多是老人,他们省吃俭用、攒钱不容易,这些卖药的太黑心了,怎么忍心欺骗呢?”
根据王女士提供的收据上的药品名称,华商报记者查询发现,实体店价格和老人购买价格相差的确很大。
食药监部门称会请相关部门协查
23日上午,莲湖区食药监局西关食药监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对老人买的药品检查后发现,老人保存的票据上连地址都没有,“药品来源和渠道可能存在问题。”工作人员带回部分药品,对其药效进行调查。
食药监部门表示,他们会向工商和物价部门发协查通报,请他们共同对此事展开调查。工作人员提醒说,治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买药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和药店。
这时,再问老人以后还按广告买药吗,她改口了:“以后不会再轻信了。”尽管如此,可王女士还是不放心母亲。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