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网络上有文章称“青海是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文章从经济体量、财政收入、城市辐射能力等方面加以佐证,认为青海如同一个坐在教室后排的后进生,无人问津。
大西北网讯 难道青海真的是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吗?为此,本报特别推出“青海的存在感在哪里”系列报道,从品味青海之“最”、寻找青海之“特”、展现青海之“美”等角度说说这个被人误解的青海,寄语新青海的美好明天。敬请关注!
最早的原始人类舞蹈、最早的祭祀纹饰、最早的陶制靴子、最早的裸体人像彩陶壶、最早的铜镜、最大的石磐、最早的一碗面条、最大的鹿纹彩陶瓮……在青海省博物馆上古历史的展厅中,一面仿青铜的墙壁上书写着曾经青海历史上创造的众多之“最”。
对于一个不了解青海的人来说,这应该是认识青海最好的地方。
青海之所有着众多代表着华夏文明之“最”的文物,是因为青海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久远。
远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此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的喇家遗址以及辛店、卡约、宗日、沈那等遗迹,陆续展示着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海还是东亚与中亚、南亚与北亚陆路的要冲,承担着联通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功能。汉晋时期,羌中道承载着中原文化的西向传播,以及中亚文明、南亚佛教文化东传的交通功能。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时期,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北宋时期,青海道又以“青唐道”之名复兴,持续近百年。元明清时期,青海境内的丝道作为区域内重要通道,在茶马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青海是荒凉、遥远的代名词呢?
青海之所以给人这样的错觉,专家学者总结了四个原因。一是源自“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等唐代诗歌描绘。由于唐诗取材于当时唐蕃在青海境内频繁的大规模战争,主观上是反对战争对生灵的涂炭,客观上却对青海的形象造成了很强的负面影响。二是唐以后青海逐步边缘化。特别是随着宋代以后首都东迁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地,我国经济中心也逐步由中原地区转移到江南一带,青海不仅远离全国政治中心,而且距全国经济中心也越来越远。因此,青海对内地人来说,也越来越遥远。三是青海由于地处边陲,渐渐成为流放之地,对青海的形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四是青海确实落伍了。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工业文明在沿海地区起步发展起来。青海由于地处偏远内陆,受到现代化潮流冲击、浸染的程度低、速度慢,似乎处在现代文明发展之外,更加被边缘化了。
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误把青海当青岛,感觉青海尴尬的原因吧。
但是,如果真正走进青海了解青海,你会知道真实的青海真的是一个值得人细细品味和发现的地方。
青海是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是高原生物自然物种的资源库,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青海战略地位重要,北接甘蒙、西联新疆、南通西藏、东南达川滇,是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和中亚诸国的重要门户,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青海作为西部通衢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
青海的盐湖资源位居全国第一,从中国钾肥零的突破到建设生态“镁锂钾园”,围绕柴达木盆地这个祖国的“聚宝盆”,青海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集群,锂电产业异军突起,即将迈入千亿元产业的行列;
青海拥有天上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通过水光互补的模式,青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
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青海拥有全球唯一一个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综合技术的实证试验基地,这个百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被业界誉为“全球光伏行业的“百科全书”;
青海拥有680MN多功能模锻压机这一世界上首台套超大吨位的多功能压机,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青海造”电子级多晶硅、高端镁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青海的有机枸杞占全国出口份额的90%,青海的三文鱼产量占全国的70%……
不能否认,今天的青海的确是一个经济小省,但经济小省的背后隐含的是放弃发展的速度和机会,为江河下游守护好中华水塔和绿水青山;青海的确是一个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省份,但地处祖国西部的青海并非毫无资源和区位优势,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地和发展战略回旋地;青海的省会西宁虽然算不上是一线城市,但西宁是高原人民的幸福城,蓝天、碧水和绿地是这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包容乐观,因此,来过青海的人们都会说,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