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办公厅打响扶贫村精准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短腿在农牧业,短板在农村牧区,难点在农牧民。
为加快农牧区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去年10月,我省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进驻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拉开了我省精准扶贫攻坚的帷幕。
省政府办公厅选派14名政治素质好、宗旨意识强、作风扎实的年轻机关干部,分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山乡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石大仓乡的7个贫困村,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之战。
结亲访贫,扭住精准不放松
3月24日,大雪纷飞。一大早,省政府副秘书长汤宛峰和晁海军前往化隆县石大仓乡文加山村“认亲”。但去往化隆县的道路被没脚的积雪掩盖。
“再大的雪也要去,不能让乡亲们空等。高速走不了走省道。”车辆刚驶出省政府大院,收音机里随即传来阿岱高速公路封闭的消息。在汤宛峰的坚持及路滑慢行的叮咛下,几台车驶向目的地。
省政府办公厅帮扶的7个贫困村,5个在大通县石山乡,2个在化隆县石大仓乡。这些村地处脑山,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是全省一类贫困村。
为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目标,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专门制定了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的“双帮”工作机制,成立了省政府办公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积极争取将7个帮扶村全部列为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3月初,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高华深入7个贫困村,走访慰问贫困户,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自力更生。要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要因地因户因人制宜,按“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多措并举,开好药方,对症下药。同时,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补齐短板,改善村容村貌,为帮扶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月3日,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张文华要求,全厅上下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扭住“精准”这个关键,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举全厅之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
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全厅所有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24名厅处级干部率先与24家贫困户和低保户结成“亲戚”。按照既定目标、既定措施,真帮实扶。并提出完不成年度脱贫任务,队伍不撤、干部不换。
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夯基础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石山乡石板滩村“第一书记”董得华和扶贫工作队吃住在村,以“村支书”“村干部”身份贯彻执行县、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看房、看粮、看读书郎、看班子、看病人、点牛羊”等方法,以户籍底册挨家挨户对居住在村的109户住户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登记。
“为精准识别,我们对户籍在村、居住在外的60户住户通过打电话、亲友转告的方式进行了通知。”董得华介绍,根据调查结果,工作队初步筛选出贫困户名单,再逐步扩大至支委会、两委会、三委会(加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经过调整、完善,最终确定了贫困户名单,由所有参会人员签字确认后进行了公示。
为精准识别,7个村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放弃节假日,每天早上8点钟出发,翻山越岭,走遍了每个村的每一户人家与农户交流沟通,对各户家庭成员信息、属性、住房、生产生活条件、收入和致贫原因等情况逐项摸底调查,并精准完成入户调查登记。
通过三个月的努力,14名驻村干部在7个村精准识别、确定出347户贫困户。并建档立卡,及时梳理出新一轮帮建7个村的“高原美丽乡村”实施项目。“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张文华介绍,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省政府办公厅采取特殊的精准扶贫政策,将帮建7个村的实施计划分配到了各处室、落实到了每一个责任人,并排出了完成时间表,从一个人到一户入手,实现整村脱贫。
目前,省政府办公厅在各村共协调人饮、河道治理、村庄绿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道路新改扩建、健身器材、住房建设、文化设施、垃圾处理及环卫设施、卫生厕所建设100多项,并有序展开。
精准帮扶,对症施策拔穷根
雪中的石大仓乡沙让村出奇寂静。
北靠光秃秃的大山,南临一条深沟,这片贫瘠的土地,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教育落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差,使沙让村成为化隆县屈指可数的贫困村。
“全村74户、321人,人均只有5分地。有能力的17户靠开拉面馆迁到县上或外地,剩余常住村民有17户为贫困户。”据第一书记李云鹏介绍,由于种地成本高、农民种地技术低,目前全村土地流转到化隆县满秋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每年将为全村增加6至7万元收入,村民还可在公司打工增收。
“脚下这片空地,旁边有清真寺,我们计划推平后建成文化活动广场,左边建成村小学。文化活动广场上建一栋三层高的楼房,一层为综合服务中心,二楼为回族文化展示中心,三楼为村委办公场所。”午后,天气转晴。李云鹏站在村里规划着村子的新模样。
未来的规划让人信心倍增。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两年后,这个村庄和其它几个村将会变成一个没有土墙,解决人饮,设施完备,绿树丛荫的美丽乡村。而村民将依靠化隆县实施的“带薪上岗实训+创业”项目,帮助村民提高务工技能,增加经济收入。
走进沙让村最贫困的马乙卜拉家,30年前修建的土木屋内可以说“家徒四壁”。虽然37岁的他正值壮年,但5个孩子和少量贫瘠的土地,让这位一米八高的汉子被贫困压弯了腰。
“今年,第一书记说要改造房屋修建大门和院墙,还让我参加了县上的‘带薪上岗实训+创业’培训。这个培训共两年,每年发3万元工资和5000元补助,2年后将提供无息贷款。到时我要在县城开一家拉面馆。”得到帮扶的马乙卜拉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石山乡上丰积村的低保户米木沙子,夫妻均存在智力缺陷,4岁女儿与外界交流少,至今不会言语,家中住房条件差是全村最困难的一户。
为此,第一书记马世波协调石山乡民办幼儿园,将米木沙子的女儿免费送入幼儿园。同时,亲自前往米木沙子家中手把手教孩子用筷子吃饭,去卫生间上厕所等生活基本能力。
78岁的上丰积村贫困户祁占山家中有5口人,老两口均有慢性病,儿子在西宁拉摩的时腿部曾摔伤,肺上也有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结合祁占山家中缺乏劳动力的实际,省政府副秘书长马骥将出资赞助他家养殖“小尾寒羊”,以增加收入。
为扶持产业发展,石山乡石板滩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先后评定信用户55户,使信贷额度达到300万元。同时该村探索“大户+散户”养殖帮带模式,通过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带动和技术指导,全村34户贫困户加入到了养殖增收的行列。
……
精准帮扶,对症施策拔穷根。这一桩桩一件件帮扶贫困户发展的事例,枚不胜数。正如省政府办公厅提出“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巩固,第三年全面实现脱贫”的目标,全厅正凝聚各方之力,通过精准帮扶,将7个贫困村347户贫困户,引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