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建立河湟地区皮影戏共同保护合作机制
记者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了解到,为保护和传承河湟皮影,青海省建立河湟地区皮影戏共同保护合作机制,16支民间皮影戏团队有了资金和政策支持。
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邓福林介绍,河湟皮影戏在青海流传约有2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随着现代化建设和老艺人相继辞世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皮影艺术逐步走向滑坡,演出团队大量减少,从事皮影艺术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
为保护非遗文化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扩大非遗的传承面,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协调建立了河湟皮影戏的联合保护机制,联合保护机制的建立,使青海省皮影戏的保护区域由大通县延伸到湟中、湟源、互助、平安、门源等地,这些地区皮影队也被纳入保护范围,每年还有资金支持。
大通县文化馆馆长裴银平说,目前,大通、平安、湟中、湟源、互助、门源的16支皮影剧团被纳入到合作保护机制中,2014年起,河湟皮影戏开始享有中央专项补助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皮影剧团的道具更新、设备置购和下乡演出等方面。项目保护单位大通县文化馆与五县文化馆签订《皮影戏联合保护协议》,建立皮影戏联合保护机制,不仅有利于我省皮影戏的整体性保护,而且也能扩大皮影戏影响力,有助于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