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青理政方略引领青海省各族人民谱写盛世华章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
“十二五”时期,省委上承中央精神,下接省情民意,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强“三基”建设、全面依法治省等一系列事关青海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丰富和发展了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
五年间,我们从容应对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新步伐;我们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新突破;我们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管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制度执行从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新成绩;我们彰显法治权威,见证公平正义,全面依法治省进入了新阶段。
五年间,一系列具体生动、成效卓著的实践,宣示了治青理政方略的站位高远、科学有度,展示了它的巨大的催生活力和直指人心的感召力。
新的五年,新的征程。“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在新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用双手舞出
别样人生
伴随着锣鼓声,舞狮队员出场了。一个舞头、一个舞尾,表演着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引得在场的观众纷纷拍手叫好。
这支由薛奎组织成立的舞狮表演队,从当年一个小小的个体户发展为如今的传媒公司,成长经历颇具艰辛,但也充满着喜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一直都想自己创业,想用自己的双手写出不一样的人生。”薛奎说。
正是有这样的热情和理想,薛奎辞去了原本还算不错的工作,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但这条路走的并不是一帆风顺。
薛奎告诉记者,在朋友的婚礼上看到了舞狮表演后,感觉在青海的婚礼上表演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于是专门找到老板询问了舞狮队的情况。
没想到,这一问却问出了薛奎日后的创业想法。老板告诉薛奎,因为在西宁请不到舞狮队,他们是专程从兰州来的。薛奎听后想,舞狮表演在西宁市场上还是空白,自己在大学时也学过舞狮,为何不在西宁成立个舞狮表演队呢?
说干就干,薛奎找到几个对成立舞狮队颇有兴趣的朋友,一边把表演技艺教给他们,一边主动上门跑业务,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事情并不随人愿。辛苦了一个多月,没是接到一笔订单。薛奎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这条路走错了?是不是应该回去上班?
就在万念俱灰之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舞狮队接到了开业以来的第一笔订单。这下薛奎和他的团队似乎看到了曙光,全身干劲十足,立马买了一套舞狮道具,精心准备着他们的首演。他们不负众望,这次的表演得到了客户的肯定,非常成功。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舞狮队一个月只有三四场表演,队里每个人平均拿到手的钱还不到2000元。对队员来说,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是问题。为使舞狮队更具发展前景,以更加正规的形象出现,薛奎准备注册成立公司。
“我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说是风险太大。”薛奎那时很沮丧。
2014年8月初,薛奎听说政府为有困难的创业者提供帮助,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扶持基金、发展指导等关键性支持。这一消息使薛奎激动不已。他立马跑到西宁市城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窗口服务人员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希望得到帮助。
没想到,两个月后,薛奎的公司就成立了。为了能使公司更加壮大,薛奎不停地充电,报名参加了西宁市城北区举办的培训班。政府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努力,公司日渐步入正轨。
“从最初的两头狮子皮,到现如今公司固定资产30万元,从最初单一舞狮表演,到现在大中小活动的策划、演艺经纪、民间文化挖掘与传承、微电影制作等,一路走来,真是坎坷中充满喜悦。要感谢的人太多,在这条路上我只有越来越努力,才不会辜负对我抱有期望的人。”薛奎感慨地说。
循环链上的“点金术”
时值2016年1月,瀚海戈壁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寒风料峭,正经受着一场严冬的磨砺。
距离市区数公里之外,跳出山顶不久的朝阳,映照着机声隆隆、车辆穿梭的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海西州化工建材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座工业园里。
去采访的路上,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阿英德说起海西化建,给大家“幽了一默”。他说:“海西化建是一家老企业,也曾经是一提它就‘让人头疼’的‘老大难’企业。在改制中‘脱胎换骨’之后,企业的日子才转头好了起来。可又遇上了经济下行的‘倒春寒’。这让管委会的许多人都替海西化建提心捏汗”。前些日子,阿英德带着管委会的人员到海西化建开展“亲商、暖商”活动,想着为企业加油、打气、解难。没想到,海西化建总经理李阁印一脸春风、信心满满:“年底一盘点,我们的效益比去年还好。关键是我们手里有循环经济的‘点金术’”。
到达海西化建,眼前一片繁忙景象,拖着巨型水泥罐的车辆、车顶苫满遮布的大卡车进进出出,有人不解:“水泥罐拉出去的是产品,而大卡车拉的是啥货什?”李阁印略带诙谐地说:“通过产业间的循环,我们‘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一车车运进厂里的都是不远处的青海发投碱业和青海昆仑碱业生产纯碱后排放出来的石灰石尾料和粉煤灰。外人眼里的废渣废料,到了我们这里就能化废为宝、点废成金,既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又为两家兄弟企业卸掉了环保负担,增加了额外进账。”
石灰石尾料、粉煤灰统一进厂,随即分类各找“婆家”。石灰石废渣在经过处理后流入曲折盘旋的生产线,经过一道道高温处理、脱硫脱硝后,“面目粗糙”的废渣变成了细腻柔润的水泥;粉末状煤灰在这里成了提供上千度高温的能源,促使石灰石废渣在烈焰中完成蜕变;燃尽的粉煤灰旋即又被吸入排出口,“扮”成水泥生产的“配角”,在循环中进入下一道工序流程,直到把废料“吃干榨尽”。
循环中剥茧化蝶。循环,成为海西化建的“点金之术”。
在商言商。李阁印把这笔“点金账”算得明白:“吞进一吨的废料和投入一吨的现成原料,其间的成本就像‘老鼠’和‘大象’,那是天壤之别。成本低了,企业就抵得住市场波动;废渣净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就得以落地生根;效益升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自然增强。这就是循环经济的‘点金术’为企业成就的‘一石三鸟’……”
走出海西化建,企业的“热度”减弱了严冬的寒意,春天的脚步近了。
小卡片促进
社区大团结
“办什么事,找谁办,服务卡上一目了然。遇到问题只要依照卡上的号码打个电话,很快就能得到解决。”祁连县八宝镇城西社区居民王先生如是说。
“我们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到社区咨询办理生育证事宜,现在有了服务卡,很方便就知道该找谁办理了,而且只要打个电话就知道该如何办理,真的很方便。”城西社区七一小区新婚夫妻冶琳、马德清高兴地说。
大家赞不绝口的服务卡,正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城西社区精心设计的“7色暖心卡”和“少数民族关爱卡”。从2015年7月开始,为了更好地转变工作作风,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城西社区推出了这套“7+1”便民服务卡。今天,服务卡不仅成为社区服务群众的一张张名片,更成为密切联系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纽带,让城西社区充满了民族团结的氛围。
坐落在有“一山独揽四季景,此景惟有天上有”之称的牛心山脚下的八宝镇城西社区,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714户,1927人,占总人数的56%。多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处处盛开着民族团结之花,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并在2014年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
在光鲜的荣誉下,城西社区并没有停止继续前进的脚步。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城西社区以网格化管理和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印制了便民服务卡,发放到群众手中。便民服务卡的内容涉及法律援助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方方面面。每张便民服务卡都附有联系电话、QQ群号,以便于给有困难的群众及时提供帮助。
“便民服务卡可是帮了我大忙!”拿着手中的小卡片,已经年过七旬的冶万良老人激动不已。
因为年事已高,冶万良和老伴儿成了“药罐子”,累积的外债达到十几万元。现在,冶万良通过服务卡联系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立马为老人办理了医疗保险,今年的几场大病下来,仅花费了1.6万元医药费,省下了不少钱。
跟冶万良一样,独居老人马占花也是便民服务卡的受益者。社区不仅帮她办了低保,还时不时为她捐款捐物,让她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老人心念感激,平时经常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并且帮助社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马占花说:“虽然我是一个人,但社区就是我的家,大家相亲相爱,为家里干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城西社区支部书记左红卫告诉记者:“我们推出便民服务卡后,进一步拓宽、畅通了群众办事渠道,提高为民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履行了方便让给群众、麻烦留给自己的工作职责。便民服务卡方便了群众,汇集了民心,它不仅是社区干部深入群众的联系卡,更成为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一张小卡片聚民心、顺民意、解民难,小社区里洋溢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八宝河畔,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正艳。
不让患者耽误在“门槛费”上
“除了好!还是好!”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病房6号床前,正在输液治疗的王牙古拜回答记者“对于先住院后结算怎么看”的问题时,虽身体不适,却满脸笑意。
2012年9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确定在全省范围内省、市(州)、县(市、行委)、乡(镇)四级公立医疗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
在此之前,是什么情形?家住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上滩村的王牙古拜最有发言权。
“虽然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我记得特别清楚。1998年,我媳妇得了胆囊炎,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儿,就因为家里穷,我东拼西凑借上了两千块医药费之后,才送她去了医院,眼睁睁看着她疼了两天一夜!”王牙古拜边说边有些愧疚地看着身边的爱人王阿依舍。
“说真的当时如果有这个政策,就不用‘干受罪’了。前几年,我们村上不少人都因为凑不上医药费,耽误了治病”,一旁的王阿依舍接过话来,“现在多好啊!上星期到医院来,把他的医保卡和身份证一交,就到病房住下了。先治病要紧,这两天好一点了,才跟家里商量着凑钱呢,很快就能解决了。政策确实好!确实好!”
政策有了,覆盖面有多大?
省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强告诉记者:“青海医改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农牧民群众也全部纳入进来了。有一组数据应该能说明问题,政策刚刚实行的时候,我们院‘先住院后结算’的患者占到患者总数的30%—40%,到今年11月,比例已经到达92%。”
根据统计,从政策实施到目前为止,我省“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了全覆盖,省医院已有97000余名患者、全省已有超过100万患者受益,且无一例恶意欠费行为发生。
作为院方,对于“先住院后结算”模式又有何看法?张强说:“以前看病需要交押金,很多牧区群众到西宁来看一次病很不容易,却因为没有医药费,常常白跑一趟。而今,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在便民方面的作用是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除此之外,医患关系也更融洽了,我们的医生不用像以前一样总是催款,只需要安心做好医疗服务,而我们的病人,减少了由于催缴医药费带来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是有益于治疗效果的。”
“专业角度讲,‘先住院后结算’还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更加方便、快捷的付费模式也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张强补充道。
医疗,本就是“救死扶伤之术”。 “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为患者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也更好地诠释了医疗机构“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和着“和谐社会”的时代音符,医疗卫生事业也将越来越充满“人情味儿”。(作者: 李辉 董洁 刘法营 乔欣 孙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