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阳春三月,新绿初绽,簇簇桃花盛开,浓郁花香弥漫。
一年之计在于春,策马扬鞭踏新程。泾源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修复生态、建设美丽家园,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六盘山生态安全屏障,勠力同心,向绿而行。
该县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围绕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全域旅游、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个示范”县,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水土污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泾源县以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把生态大环境和居家小环境相结合,同步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安全屏障
天朗气清,春意盎然,又到一年植树造林时。六盘山镇牡丹山流域的2万亩山坡上,66岁的村民张俊明和大伙一起扛树苗、挖树坑。“春季造林时间紧,每天清晨7时上山,带着干粮和水,一直劳动到下午6时才回家。”张俊明说。
牡丹山流域是六盘山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流域面积5万亩,今年造林4万亩。从3月5日开始,每天投入劳动力1000多人。造林点位于大山深处,偏僻没有通路,全靠人工将树苗一棵棵背到山上。
“今年采取工程招标造林,苗子质量、规格和标准均高于往年,全部采购1.5米以上树苗。”六盘山镇林业站站长徐文智介绍,为了确保造林成活率,树苗带原土栽种,又增加运送难度,“男人能背2棵,女人只能背1棵。”
六盘山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林区,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涵养的每一条清流都源源不断汇入黄河母亲的怀抱。
其中,发源于六盘山东麓二龙河泾河垴的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9亿立方米,哺育着宁夏东南部、甘肃陇东、陕西关中等地区的18个县600多万人。
为了守护好生态屏障,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久久为功,一代又一代接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5年累计造林57.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45%,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今年,泾源县继续巩固并扩大这一成果,以“一山一河”为生态坐标,以重大工程为有力支撑,坚持植绿增绿并举、山上山下并进、治山理水并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投资1.5亿元,栽植树苗413万多株,完成新造林和未成林抚育提升7.75万亩,确保造一片成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泾源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兰全江介绍,国土绿化既重数量更重质量,泾源县坚持适地适树和专业造林,实行规模造林、连片造林、精准造林、专业造林、规范造林、科学造林。
“根据地块地势,委托设计院规划设计,选择黑果花楸、云杉、油松、樟子松等树种,由专业队造林,对未造林地块见缝插针植树,解决了未成林地补植补造问题,解决本地群众苗木销售难题,提高森林转化率。”
育林草、修生态、筑屏障……如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泾源人的共识,村民植树造林的场景随处可见,移民迁出区、裸露矿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治理现场热火朝天。
“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开展造林育林护林行动,全方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性,筑牢六盘山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的示范样板。”泾源县委主要领导说。
污染综合治理保护发展底线
沿着312国道一路向南,至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只见拦河库坝水波荡漾,鸟儿成群飞舞,山坡上桃花、杏花绽放。谁能想到数年前,这里开山挖矿炮声隆隆、灰尘覆盖、河水浑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底色,需要用铁一般的意志去守护。泾源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绿盾”行动,依法关停和拆除矿区石灰窑33口、工矿企业19家,累计清理整治人类活动设施点125处,拆除设施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
对矿区边拆除、边整治、边修复,采取自然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加固护坡,生态恢复1600多亩。
如今,泾源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3年位居全区第一,泾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三关口生态修复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幸福的背后,是全县上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努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泾源县的决心从未动摇。
“今年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以点带面抓整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泾源县政府主要领导说。
“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村污水管网,确保泾河出境断面平均水质稳定在Ⅱ类。坚持‘六废联治’,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提高残膜回收利用率,有效防控土壤污染。”
“投资近亿元实施各乡镇集污管网项目、工业园区固废处理场项目和县城雨污分流项目。”泾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马强介绍,县城雨污分流项目通过把雨水导入城市景观水系,提高降水综合利用,缓解污水处理厂压力。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稳步推进净土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广有机肥加工使用,实现养殖业粪污综合利用。
泾源县瑞生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牛粪加工有机肥,自2019年投产以来,生产商品有机肥1.5万吨,处理养殖粪污和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3万多吨。
“一头牛一年产4吨粪便,每吨生牛粪收购价90元,经加工成有机肥出售,每头牛又能增收360元。”该公司总经理何瑞介绍。泾源县萧关牧业修建牛粪堆放、污水沉淀、雨污分离设施,将每天产的2吨多牛粪进行沉淀、除臭处理后,再送到有机肥厂加工,彻底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
“坚持标本兼治,治山与治水双管齐下、防污染与护水源齐头并进,突出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实行上下游共治、左右岸联治、点源面源共治、干支流协同治理和科学监测、实时预警。”泾源县主要领导介绍治理污染的方式和方法。
“统筹抓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养殖、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治理,做好农村‘厕所革命’、化肥农药减量、农用残膜回收,在全区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走进大湾乡杨岭村,只见房屋鳞次栉比,红砖铺就的院落干净整洁,房屋窗明几净,桌面擦得一尘不染。
“水冲式厕所已经用了好几年,方便又卫生。”80岁的村民马德林指着卫生间开心地说,现在上厕所再也不用担心腿疼站不起来,也不怕雨淋风吹了。
“2016年改厨后,做饭用清洁煤炭,安装油烟机,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彻底告别了脏乱差,过上了干净卫生的生活。”马德林的儿媳马德梅补充说。
杨岭村是泾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行走在泾源各村庄,干净已成为自然,整洁已成为习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泾源县委主要领导介绍,先后投资实施美丽村庄28个,美丽小城镇建设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小康社会幸福感不断增强。
“10岁之前没有穿过裤子,上厕所连一个遮羞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把福享尽了。”81岁的魏克俭感慨地说:“原来水电路不通,子女们担心我生活不方便,不敢外出务工,现在要水有水、要电有电,打开手机就能视频,子女们在外挣钱也放心。”
“2016年,村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家家通了自来水,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拆除土坯房,建起砖瓦房。”六盘山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怀坤介绍,2017年村里改厨、改厕、改灶房、改院,配套污水处理设备,配备村卫生保洁员,村民真正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泾源县实施幸福农家“123”工程,对农村垃圾、污水进行治理,实施“厕所革命”,配套果园菜园,提升村容村貌,让村庄干净起来、亮丽起来。
通过实施幸福农家“123”工程,打造了一批示范村、树立了一批标杆户,促进了群众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人居环境全面好转,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今年,泾源县以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为契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生活,加快农村废弃物有机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塑形”“铸魂”两项工程,完成新一轮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建设。
“按照新规划,今年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美丽村庄3个,打造幸福农家5000户,完成农村改厕4000户。”泾源县政府主要领导介绍。
通过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环境综合整治,健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行“互联网+城乡供水”水资源利用模式,建成设施配套、产业支撑、规模适度、生态优美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美和百姓生产生活美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