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特色小镇。是什么机缘让他发展成为今天的特色名镇。推究其理应从这块热土的历史源头说起。在汉代兰州、榆中、青城初期归陇西郡管辖,后归天水郡管辖。唐代中后期这里由吐蕃占领。北宋时期,这里是各种民族势力争相占据的地方,宋朝一度占领,或与吐蕃形成拉锯战,各自在占领时段形成统治。西夏崛起后,为阻断北宋与吐蕃的交往,曾击败吐蕃,在此地占领、统治了一段时间。南宋时这里长时间被西夏占据。后又被元占领,元统治中国后这里成为元代的合法地。明朝之初,明与元又展开过一段时期的拉锯战。北方民族战争中都在争夺此地,是由于青城位于黄河南岸,这里有古渡口。冷兵器时代,黄河作为不可逾越的天险,显得尤为重要,抢占渡口,并沿与渡口相连的原有道路,进入对方地界是进攻最佳选择。古渡口的存在,使这里成为军家必争之地。把守渡口必然驻军,建造营房等军事设施,解决军队的生活补给或屯田或交易,形成军民配套的军事重镇。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北宋时期狄青建成青城。
北宋仁宗元宝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在兴庆(今宁夏银川)举兵造反,建立西夏国,自称西皇帝,与北宋王朝决裂为敌。为防御西夏侵扰,宋仁宗任范仲淹为主帅,统兵西北前线,扼守黄河天险。范仲淹重用大将军狄青为战将,并封其为秦州(今天水)刺史。时范仲淹制定了西北战略,除重兵扼守延州(今延安)、泾州(甘肃省平凉境内)外,自兴庆以西,沿黄河一带南岸,靖远、青城、兰州作为防止西夏入侵之要塞重点建设。当时靖远,兰州已有城防设施,唯青城只有唐修龙沟堡,因年久失修,残垣断壁。无法抵御西夏侵扰。况青城黄河以北的地区(即现在的白银地区)时为李元昊的女婿“马花麻”放牧地,由马亲自统兵驻守。当时青城有黄河古渡口,青城古渡口防线一旦攻破,西夏军则可长驱直入秦州、关中,北宋将危矣。秦州刺史狄青视察青城黄河防线时敏锐地发现。必须加强青城古渡口的设防,在整修龙沟堡的同时,沿黄河南岸在向东建一座新城。这样和唐修龙沟堡联成一片。将在这里形成稳定的防御体系,能确保青城万无一失。同时,这里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宜耕作,便于屯田。狄青向范仲淹提出了这一防御方案,立即得到了范仲淹的首肯。于是修筑青城便纳入范仲淹的防御入侵确保北宋安全的“战略方案”之中。资金、物资、人员均得以充分的保证,工程迅速得以实施。新城建成后便以狄青之名命名为青城。新建成的新城和原唐建龙沟堡相互配合,起到了抵御西夏人侵的历史战略作用。北宋疆土缩小后这里也被西夏占领,再后来也曾被吐蕃占领,都是军家必争之地,并对以后防御元朝灭亡之后的鞑靼人侵、扰袭起到了积极作用。青城建成后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辐射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青城是北宋抗击西夏的重要物证,为后来逐步发展成黄河上游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青城因狄青修建被命名为青城,这已是人们熟知的历史。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青城的建设是北宋时依据西北主帅范仲淹“屯田久守”的方针和“积极防御”的方略而建设的。是在范仲淹的主导下,由其战将秦州刺史狄青驻守青城完成的。范仲淹在青城的建设上功不可没,当有首功可称。
李元昊叛乱称帝后,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奉调西北前线,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边防主帅。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政绩卓着,文学成就突出。范仲淹到任后,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采取“屯田久守”方针,“积极防御”的方略,巩固西北边防,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加强防御工事,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修建和加固了的银川以西沿黄河一线要塞靖远、青城、兰州的城防。范仲淹在泾州(今甘肃平谅)设置官第,形成以大顺城(今泾川县内)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防御体系。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的实施,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1044年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毛泽东评价:“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宋仁宗宝元元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狄青历任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直至当时武人能够做到的最高军职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狄青为羼弱的北宋吹入了一缕久违的罡风,展示了北宋武人难得的威武。南宋叶适曾这样评价两宋武人“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狄青出任大将、屡建战功与范仲淹的栽培、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据《宋史·狄青传》记载:“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认真读起书来,范仲淹那么忙,却还热心地教狄青读书,想来是怕这颗又红又专的好苗子走了弯路。民间传说,狄青调至京城做官的时和大词人柳永交上了朋友,也与范仲淹教狄青读书不无关系。同时,狄青也是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的忠实执行者,青城建城,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事例。《宋史·狄青传》记载:“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教育学家杨昌济说: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狄青修筑青城一事,已载入史册。《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榆旧县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金县志》等史书均称:“青城又称一条城,它是宋代大将军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但是在青城建城距今980年的时候,人们总想知道狄青为什么要在兰州以东50km黄河南岸修筑青城呢?狄青只是一员武将,并未担任过行政管理职务。又是何人指示和支持他修筑青城的呢?经多年来一些仁人志士、历史学家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原来这一切都与范仲淹有关。是范仲淹一手制订了防御西夏人侵的战略方案,提出了修筑城寨、城池、堡寨呼应的坚固的战略体系,并将在青城修筑城堡作为其构筑的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亲自指派他的爱将狄青担任秦州刺史,亲临该地,构筑城堡,因此修筑青城的方案一经提出,便顺利地迅速得到实施。所以修筑青城狄青功不可没,范仲淹更应名垂千古。
自狄青修建青城,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今这里仍然留有狄青兵驻留下的遗迹。今天的“青城隍庙”原址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狄青“议事厅”改为守备府的“议事厅”.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守备府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今城隍庙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物。庙内供奉“条城城隍爷”的寝宫,便是当年狄青府的“议事厅”的献殿,其建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成为狄青当年兵驻、主持修建青城的历史见证。隍庙门前的广场上矗立英勇威武的狄青大将军骑着高头大马的神像,这正是青城人心目中的伟人形象。
史称:“明万历二十五年置一条城”那是因为在明朝在青城设守备府后,为防黄河北鞑靼侵扰,将原唐龙沟堡和宋建新城连成一体,取消北边城门,只在东、西、南三面设城门。故连在一起的青城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形状,故地名也开始称为“一条城”,简称条城。自此青城、一条城、条城三个名字同时存在。
青城城内至今有些街道仍以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名字命名,如教场路、箭道巷、直街牌、齐心牌、三合牌、上牌、下牌等。牌是某一级军事组织相互验证的凭证,某个牌表示某个所属群体驻扎在那里,后来变成了一条小街、小巷的名字。据说牌的叫法,最早是从狄青驻军时开始的,到明朝更加完整,以至延续至今。这一叫法也是青城这一重要军事重镇的有力证据。
青城建城后,不仅仅成为重要的军事城堡,与军事设施配套的其他设施逐步发展成为商业性质的交易场所,人们居住在城内安全、稳定,进一步催生了商业建筑的发展,形成了专门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发展成城市的雏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黄河谷地物产丰富,区域位置黄河水道码头与陆路交汇,青城古渡口在商品物流流通中任占有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辐射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青城建城后,这里人口增加,疆域扩大,大批的移民迁来。特别是明初,一批随肃王朱楧而来兰州的文官、武将、御官,去职后纷纷选择在青城落脚。青城的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由此拉开大幕。现今青城张、李、滕、高、罗、魏、吴等大户,其先祖差不多都是当年追随肃王文官、武将。他们的祖籍大多都是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江西、陕西、河南等发达地区。他们落脚青城后坚持耕读传家,兴办私塾学校,振兴当地文化教育,发展农耕种植,种桑养蚕、纺线织布,经商贸易,修建水利,造船通航,青城的文化迅速的发展。随之人口繁衍,家丁新旺。特别是明万历年青城设守备府后。流窜于黄河以北的蒙古鞑靼向北败退后。位于青城黄河以南的人口开始陆续跨越黄河向北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及靖远、景泰、远至宁夏海源、青海乐都等地,同时逐渐向南迁移至今天榆中的哈岘、上花、园子等地。随着人口的迁徙,青城(条城)的外延也扩展了。现在生活在这些地方的“青城(条城)籍”人多达六十万之多。到了20世纪初,青城(条城)地域的范围大约是今榆中的青城、上花、哈岘、园子,白银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等地,在民间则统称为“青城(条城)”. 民间说“把们”话(地方方言,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的人就是青城(条城)人。
到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的疆域的逐渐稳定,青城已不再是边塞,青城的边塞军事地位下降了或消失了,扼守黄河天险渡口,维持稳定,这里是驻军的首选地,同时青城商贸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由于青城地理位置优越,黄河河谷地带的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发展以水烟种植为主的经济作物。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青城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并掀起了以水烟为主的经济贸易体系,各种商品销售的区域优势是黄河水道码头、陆路交通的交汇点。水道由今天的甘南、临夏、兰州、青城、靖远、中卫、银川、包头形成通道后转山西登陆。陆路由青城向北经白银、景泰与丝绸之路北线相连,由青城向南经榆中、天水、西安走向东南沿海;经榆中、陇南、成都进入西南地区。水烟销售到西南,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天津、福建、江浙一带,产品十分畅销,甚至台湾也很畅销。临夏的毛皮、甘南的木材等特色商品也经水路青城码头进行交易,并在青城补给生活用品。此时的青城依然是西北商品的集散地。至清晚期、民国时期青城还种植过经济利润更高的作物罂粟(大烟),此时经济更发达,教育也更繁荣。因水烟等商品贸易而经济繁荣,继而教育文化昌盛,并且相互正相关发展。逐步发展成黄河上游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青城兴办学校,教育发达,文化兴盛,勤奋好学,人才荟萃,被誉为“风雅青城”.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有范仲淹的儒雅、狄青的尚武之遗风。建有很多私塾及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的青城书院与当时兰州地区的五泉书院、兰山书院等并称六大书院,可见其规模之大。教书先生多是科举制度有功名的秀才、贡生任教及经科举制度做官后回乡绅士任教。这里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授更多的大道,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独特的教与学的体系,这里的学生都很优秀,类似今天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学生。老师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据统计,仅清代一朝,青城就涌现出进士十名(有五人是京官,其中三人达到今天的副部级),文、武举人数百名,贡生、秀才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同样建有很多学校,村村有小学,镇里有高中。在现代教育发展中鼎盛时出现一个镇两所全日制高中独有情景且师资多出自本地,出现了的各类人才。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青城文化辐射范围内涌现了大量的各类人才。有副部级官员四人,地厅级及地厅级待遇的有近二百人,县级及县级待遇的有五百多人,科级及相同待遇的近四千人。
青城现隶属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3年荣膺“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2013年青城古民居建筑群落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城河村入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城古民居包括高家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东滩戏楼和45座民居建筑群落”.2014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4年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青城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有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有《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有长面、糁饭、陈醋、酸爁肉、八大碗和煮全羊等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饮食。
青城保存大量的各类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这既是辉煌历史的见证,又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科技、民俗、艺术、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于一体。 民宅高门深院,富丽堂皇。深巷曲径通幽,匠心独具。大街商号店铺鳞次节比,古色古香。庙宇楼阁循韬遵规,严谨众多,保存完好和可修复的仍规模可观。田园风光,大峡奇观,黄河水车,大船古渡等自然景观诗情画意,民间小调,风味小吃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位于公路、水路的附近或过境。区位优势突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周边地区游客一日游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为丝绸之路、黄河风情黄金旅游线路上的明珠。受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的影响及自然经济条件较好是名人辈出的沃土。建筑有物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许多商号、宅院的额、匾、楹联等都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的遗作珍品,文品高雅,底蕴厚重,让人痴迷,令人陶醉。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至今保留着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民间习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高峡平湖、良田沃野、果蔬飘香、荷塘月色、幽山雾林,生态环境良好。走进青城,倾听石板路上的回声,端详老街复兴的面孔。庭堂吉祥如意,作坊字号驰名,书院续写故事,茶饭皆有学问。走进青城,品味陈酿的香醇,心会沉静。走进青城,追寻一方水土的钟灵,领略千年长郎的风韵。字画显露风雅,小曲依然动人, 田野蕴涵滋润,景点满座高朋。走进青城,感受生活的温馨,情也变浓。
今天的青城,在原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以文化资源,水资源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发展新型农业、发展水利设施、发展现代交通。在黄河上架起大桥,连通了白榆公路。即将完成的什青公路,接通了古镇与省城的门户。逐渐上升的青铜峡水库的水位,使青城有了万亩水景。新修的滨河路,是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的东延段。坪滩地段现代农业,是休闲观光的体验馆。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建设,是文化的承载和再现处。这一切,让青城这座古老的小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成为全国独具历史文化特色小城。
历史现象是互联的而不是孤立的。北宋范仲淹、狄青修筑了一个边塞小城--青城,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座历史文化小城--青城。历史文化特色小城的源头应为当初建造的小城--青城。因此,是历史把青城与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小镇联系在了一起。
2018年2月28日于兰州
作者简介:张敏君,男,汉族,1968年生,高级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甘肃建投安装集团经理,兰州古镇文化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冬梅)